民主搏擊:夏其龍神父東山復出

民主搏擊:夏其龍神父東山復出

嶺南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教授 梁潔芬

日前在港大召開有關「香港研究」的國際研討會中,有人在討論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行為上,認為宗教的力量被學術界低估,沒有詳細和深入討論以陳日君主教為代表的天主教會在民主運動背後的推動力。但從可靠的消息來源,在教會事務上對香港教會的疏離,而轉向澳門教會招手而委以重任,計劃如何協助大陸教會的培訓工作。從質與量的角度去看,香港和澳門教會的實力有一段距離,北京政府以拉一派來打另一派的手法,給香港天主教會一個訊號,使陳日君主教知所收斂。

教會沒有放棄民主
近日反對二十三條的行動已經沉寂,代之而起的是二○○七年的政制改革,以朱耀明牧師為首的民主發展網絡,內有教會人士、學術界、政界人士,共同為日後香港的政治發展努力。天主教方面雖然沒有陳日君主教的參與,但有夏其龍神父在其中,這表示天主教並未放棄支持民主運動,只是以新的形式出現。
這位夏神父與民主運動有很深的淵源,一九八九年,聲援六四民主運動的百萬人遊行時,夏神父帶領天主教會全程參與。在支聯會的選舉內,他更以最高票當選為常委。本來他可以藉支聯會作跳板,再從事參與追求民主的大潮;奈何當時天主教會已接到警告,以辛維斯筆名在《文匯報》撰文指摘教會參政,似乎嚇壞了教會,把夏神父從他的大本營──天主教大眾傳播處調走,放在教區的檔案處叫他整理封塵的檔案。往日在教區中心附近人頭湧湧,為百萬人大遊行而通宵達旦的準備工作:寫標語、製旗幡的壯景當然走進歷史,而天主教的參與民主運動定遭嚴重的破壞。

密切注意政壇火花
但夏其龍神父表現能屈能伸的潛能,利用手邊龐大的檔案資料,運用他能閱寫五種歐洲文字(拉丁文、德文、法文、葡萄牙文、英文)的學養,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史權威冼玉儀教授的指導下,以撰寫香港教會早期歷史為職志,獲得博士學位。回歸前不久,夏神父重回天主教大眾傳播處,更出掌教區的喉舌《公教報》。七一遊行後,夏神父漸漸代替了陳主教在爭取民主的長跑中出線。
世事就是那麼湊巧當日的辛維斯(原名馬力),今日榮膺親中民建聯的黨魁,與民主發展網絡,懷着對立的政治理念,在香港政壇活動,他們會不會擦出火花,是我們密切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