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粵語經常被人認為有音無字,以至要創造新字。不過,中大教務長何文匯指出,粵語與中古音一脈相承,其實不少所謂粵語俗字,早在千多年以前已存在,只是後來音韻演變,在中原地區有了新讀音或新字,但在南方口語上卻保留舊讀音,所以如用粵語讀古詩,會比用普通話更有詩意。
他以「睇」字為例,指出該字在《楚辭》已出現,初時音讀「弟」,意為斜視,後來變調讀作「體」,意義與看相同,所以說:「粵語一啲都唔俗。」
形容他人不夠醒目的口語「戇居」,何文匯說在東漢時的《說文解字》,有一個古字「囗」(音居),意思為「左右視也」,正是「戇居」的「居」字的正字。
另外,原來大擦一餐的「擦」字,也是大有來頭,據《說文解字》所述,擦的正字是「囗」,原意是指小飲,後來意思漸漸變為吃。
不過,何文匯說,點出粵語正字並不表示要全面復古,因為有些古字現已罕用,復用古字令人讀起來會有困難。
他指有些字因約定俗成,不跟隨正音也可接受,如「嗅覺」的「嗅」字,正音讀作「控」,但現時普遍讀作「臭」,「呢種係習慣讀錯,無所謂。」另一個有爭議的字是「咄」,一般在讀「咄咄逼人」時讀作「撮」,但原來該字是「嘟長個嘴」的「嘟」正字,正音應讀作近「奪」。但若硬要讀作「奪奪迫人」,感覺會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