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之內,特區政府領導們要面對的一大難題,不是民建聯的「重新定位」及其引起的政治效果,而是如何在撰寫施政報告之前好好的把握當前香港社會的民意民情。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呂大樂
當然,我相信在政府高層的心目中,他們對於民意民情早已有所掌握。在他們看來,近月香港市面氣氛轉旺,而市民的情緒亦似乎減少了跟政府的敵對程度,這都是意料中事。政府高層有人信奉「經濟主義」,只要經濟環境有所改善,民怨自然會減少。
因此,近月的情況大致上都應驗了他們先前背靠祖國定位之效;而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之後,其他方面的改善(例如官民關係有所變化)自然陸續有來。我個人估計,以上所講的這一份自信,將會不經意地流露於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
必須說明,上面所講的,只是我的猜測。以上的猜測是建基於特區政府過去六年施政表現的觀察之上。不過,話說回來,猜測始終只是推測,不一定猜得中;我們總不能排除領導們會有轉變管理作風與取向的可能性。坦白說,其實我也不希望自己猜中,因為以我的觀察,近月市面的經濟信心與樂觀情緒底下,仍存在種種憂慮。在大部份市民眼中,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帶來的轉變,尚未真正出現。
在經濟方面,市民見到「自由行」與CEPA有助經濟出現活力,恢復信心,自然認為是一大喜訊。問題是歡喜之餘,市民仍然因為經濟前景未明而感到困擾。在大部份市民的經驗中,他們根本並不覺得自己可以從過往政府種種大計中得到益處(事實上,他們認為政府所推動的計劃並未能交出成績)。而在中港經濟融合的過程中,亦不是人人可以受惠。
對於那些易於「出走」的行業和服務,其僱員或可從融合中找到新機會。但與此同時,仍有不少機構及其底下的服務與工種,都是嵌於香港的特定環境。在未來的日子裏,這些僱員依然要面對瘦身、裁員、減薪之苦。這也就是說,市民仍要繼續等待香港經濟轉型成功,重拾上升動力。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令他們看到遠景,全面恢復信心。政府領導層如何捕捉市民在經濟與民生方面的感覺,能憂其所憂,並化解憂慮,將會是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一種考驗。
另一種考驗關於政制改革。明顯地,市民對於政改是有所期望。任何空泛的、缺乏明確方向與日程表的方案,將會被視為難以接受。市民所期望見到的,並不是沒有具體內容的大綱或框架,而是有秩序的、有方向的、有具體日程的政改。七一大遊行的影響是把市民求變的訴求變得確實和具體;七一之後,任何形式化的、空泛的承諾都不能令市民「收貨」。
簡而言之,新一份施政報告需要面對市民的訴求。論經濟,捧出背靠祖國,環境和氣氛均轉好,不足以令市民安心。論政治,必須具體和明確的展示出推行政改的決心。但我們的領導們有勇氣正面面對市民的訴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