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港數天,其間股市的波動相當大,雖然不時收到滙報,但無可否認是走失了一些機會。不過換個角度看,適當部署的確十分重要,魏橋(2698)在兵荒馬亂中逆流而上,東方海外(316)亦然,就算太平洋恩利(1174)新廠遲了投入,股價不外微跌,只是少數欠耐性的人套現,以筆者整個組合而言,波動並不算大,走失的只是一些短線機會而已,日後還多的是。
中資股的確厲害,高速滑落後又瞬即回復勁勢,可是在目前水位,不應該高追,假期將至,而且原材料股,尤其是油股,應該有另一次調整風險,加上經歷一次狼來了之後,不少投資者信心進一步增強,值得加強戒心。
筆者甚少在本欄中推介中資股,不夠熟悉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年犯下一個主要失誤,是忽略了原材料股的營運槓桿效應。曾經一度倚賴重慶鋼鐵(1053),可惜重鋼升浪太慢開展,所以只賺取了升浪中的小部份。
不過最重要的因素,是中資股的整體性甚強,一大堆股份基本上是以同一方向運行,選股是可以酌量調校風險與回報,卻因此不需過度多元化。筆者現時比較倚重海油服務(2883)、越秀交通(1052)及魏橋幾員,其實還頗明顯欠了一隻原材料股,實在是並非太看好,所以寧缺莫濫,一直只是等機會,何況海油服務也可博水漲船高的現象。
作為業內人士,對國企股只是選擇性出擊,跟進的股份甚少,不少散戶犯下的主要錯誤,是過份多元化,買進的中資股範圍太廣,其實中資股方向性多數一致,不需過度分散,更加大的問題是透明度根本不算高。
筆者一位朋友便經常說笑,國企的客戶,不少都是國企,明乎此,便不應隨意博陌生的中資股。特別是不少蚊型紅籌,市值不大,居然涉足幾瓣業務。沒有甚麼分析員跟進,但很明顯因為股價低、棚氣夠,吸引了不少散戶進駐。不妨審視自己的組合質素,再考慮繼續持有的理據,目前是難得旺市,是絕佳時機去蕪存菁,因為劣股也有人買的日子,實在並不太多。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