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漢人 - 陶傑

你們漢人 - 陶傑

雲南女兒國的三個摩梭村女子,來到香港遊覽。她們第一次走出家鄉,吃一口漢堡包,想吐出來;看見街上的纖體廣告,覺得香港的女人好可憐。
其中一個說:「漢人」的子女長大後都不與父母同住,產生許多家庭糾紛,不像我們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家庭很和諧。
三個摩梭女人來到香港的鬧市,這是一段人類學的新聞。人類學,是研究「人」的科學,簡單一點說,就是「人看人」。人類學是自從哥倫布登陸美洲之後在西方興起的,到十九世紀大盛。從哥倫布到達爾文,都是歐洲人,他們遠征歐洲以外的疆土,用西方的文明標準衡量世界,看抽火煙的印第安土著、看臉上塗上油彩的非洲黑鬼、看纏小腳拖着辮子的中國,覺得這些族類十分怪異。人看人,看足四百年,就有了人類學。

許多很愛國的中國人成天投訴:西方到今天還在用自己的一套眼光來衡量中國,把中國當做沒有人權自由的蠻荒,這是不公平的。有甚麼不公平?在人看人的時候,都以自己為中心,誰不是以自己的一套文化來做標準?
三個摩梭女人剛來到香港,就想回鄉,她們覺得香港人嘈吵而冷漠。在她們眼中,這一切都不止是香港的陋習,而是你們「漢人」的愚昧。但在香港人眼中,摩梭族人還在過刀耕火種的生活,沒有美國人發明的互聯網,沒有蘭克斯樂傳真機,也沒有得吃美國麥當勞,沒得玩即將在大嶼山落成的美國迪士尼園,沒有得看日劇和島耕作漫畫,還是在香港當「漢人」幸福。
特區政府的一些文人成天嘮嘮叨叨,說香港要有「文化定位」,不止要做「香港人」,還要有國家觀念,要做「中國人」。但三個摩梭女子來到香港,她們的眼中,沒有甚麼香港人或中國人,只有「你們漢人」。
「漢人」兩字,直如當頭棒喝。原來,除了香港人和中國人之外,還有「漢人」的第三個身份。漢人與香港人和中國人有何異同?所謂愛國教育,解答不了這個問題,只有人類學才有答案。
人類學卻是現代中國學術的盲點,但香港前殖民地的英國高官都知道。因此,面對這三個摩梭來的異鄉女子,香港人只好簡單地說:我們有得吃美國麥當勞,比你們幸福;但是,在你們女兒國沒有董建華,沒有「八萬五」,也許有土共,但你們的土共不是漢人,你們比我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