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特區政府公布9月至11月的失業率為7.5%,返回沙士之前的水平。這個結果是特區政府及普羅市民所喜見的。今次失業率的急速回落,主力集中在零售、飲食、出入口貿易、娛樂等行業,這正好反映出自由行所帶來的正面效應。然而,市場普遍預計來年的失業率只會平穩下降,不會出現像今年般急速回落的現象。
我個人亦同意這個觀點。
首先,即使預計明年經濟繼續復甦,甚至經濟增長可達6%,但香港經濟目前仍處於結構性轉型階段,一些低技術勞工及一些仍然在整合的行業(如建造業),未必能夠受惠於經濟復甦。因此,預期失業率的好轉仍會集中在服務性行業。
另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在金融風暴前或科網熱潮期間,許多行業都因經濟環境好而不斷擴充,形成人力資源求過於供的現象。故此,當其時不論工資及就業率都處於一個高水平。但經過連續數年的經濟低迷,很多行業都出現人手及生產力過剩的現象,即使本地經濟的復甦步伐能夠進一步加快,勞動市場亦需要消化上述資源過剩的問題。
近日各行各業均有舉行大型招聘會,但整體職位空缺會否回復到昔日經濟蓬勃時的水平,我看仍有一大段距離。所以,即使預計明年就業市場會跟隨經濟好轉,職位空缺亦不會一下子暴升,增長幅度亦只會是平穩。
曾幾何時,香港就業環境處於極低迷時期,不少人都北望神州發展。現時香港失業率有所改善,是否代表這個北上的策略應有所改變呢?其實,姑勿論香港就業市場如何蓬勃,我始終覺得北上仍是大趨勢。試想想,目前香港就業市場的復甦,很大程度都是來自國內的動力。
由此觀之,兩岸的經濟融合,始終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若果年輕人能藉北上學習內地的工作及企業文化、民風生活,不論日後在內地繼續發展,或是回港工作,都是利多於害。
此外,政府多次倡議的知識型經濟,並非單指書本上的知識,而是一些實戰的經驗。好像近日的招聘會中,不少招聘管理層便表示用人並非單純看學歷的高低,還包括個人經驗、處事態度等因素。目前香港有發展空間的行業,都與內地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我深信具備一些曾在國內工作的經驗,會是日後重要的競爭籌碼。我覺得,年輕人若有機會,仍應該嘗試北上發展,將眼光放遠一點,以長線投資作為最後目標。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