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明天的城市 - 陶傑

沒有明天的城市 - 陶傑

如果多給一點時間,《終極無間》應該拍得更好更好。
從教父第一集到第三集,導演哥普拉構思了十三年。電影《哈利波特》三年前攝製之後,至今只不過拍了兩集多一點,第三集還在剪接檢討,趕不及聖誕節的全球檔期,要等明年暑假。資金雄厚如《魔戒》,再快也最多只能一年拍一部。
但《無間道》從第一集去年聖誕前面世,至今只有一年。接下來的兩部,像兩個沒有足月就出生的嬰兒,只有兩三磅重,要擱在氧氣箱急救,而且一個比一個難救得活。創作有如生孩子,是要有足夠時間懷孕的。一年之間連趕三集,難免變成流水作業的電視劇,雖然電視劇講究的是情節清晰,敍事淺白的基本功,《終極無間》卻做不到。
為甚麼?因為香港是一個沒有明天的城市。一部電影很意外地票房狂收,馬上有大把大把的銀子堆在投資者面前,支票、電話、傳真,這個說:「甚麼時候拍續集,東南亞的發行權讓我來包。」那個說:「台灣的版權給我好了。」另一個說:「大陸上映包在我身上,要多少定銀,儘管說好了。」老闆左顧右盼,心想:錯過了大好機會,明年還有財神爺找上門嗎?

加上香港電影的製作,從陳寶珠時代起,就是「卡士主導」——華人社會的觀眾,沿襲了農村的習俗,看戲只追捧紅伶,對戲文情節、編劇導演的功力高低沒有興趣。港產片一向是「明星先行」。七十年代,有了大明星壓陣,電影還沒開拍,就可以「賣片花」,等同由外地代理商集資,拍電影,一度是無本生利的買賣。
《無間道》的兩部續篇,也都栽在這個骨節眼上頭。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時間太緊迫,投資者不知道梁朝偉和劉德華還能再紅多久,也不知道黃秋生和曾志偉這一對性格演員何時觀眾會看厭。華人電影工場與捧明星,口味上飄忽,不容許電影投資者讓編導有足夠時間孕育作品。老闆只關注一樣:在最短的時間賺最多的錢。《無間道》第一集是精心栽培的秀花,其餘兩集就淪為揠而助長的野草。
《無間道》的編導崇拜《教父》。但《教父》是荷李活的作品。在荷李活,創作人才是第一寶貴的,靈感沒有到導演還沒有構思成熟,投資者可以等。《教父》的靈魂是導演哥普拉,他對意大利的鄉情有話要說,《教父》第一集是主角馬龍白蘭度,帶阿爾柏仙奴上場,到了第三集是安迪加西亞的戲。外國的觀眾不瞎捧偶像,他們要看好戲,一個品味成熟的社會,不需要白龍王作法,明星開鏡不必喝香爐灰的茶。《終極無間》失敗,不怪編導,只因為這個城市沒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