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美生產力來自無情競爭

平心而論:美生產力來自無情競爭

新經濟(neweconomy)和生產力(productivity)是近數年被談論最多的經濟題材,人們通常相信在新經濟模式下,生產力會不斷提高,不斷提高生產力的功臣便是高科技的發展和普遍被應用於生產領域。
由最近美國公布的生產力數據看,由2001年至今,生產力每年上升5.5%,這個升幅是90年代的1倍。所以有很多專家相信,生產力的不斷提升,是因為美國企業在90年代後期大量投資科技設備的結果,因為早期的投放,經數年熟習後,現在才是收成期。乍聽起來,好像言之成理,但最近著名經濟學者RobertSamuelson深入探討箇中原因,卻發現另有其他同樣重要理由令生產力得以不斷提升。
他指出,傳統的經濟周期和不斷的競爭壓力,是令到生產力不斷提升的不二法門。道理很明顯,當經濟收縮,各種各樣的需求減少,企業為了求存,便出盡法寶去傾銷貨品,大量減價和加強服務是必須的,於是很多成本過高、競爭力弱的便會難逃被兼併或倒閉的命運。通過這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過程後,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定會更具競爭力和規模更大。

企業瘦身節省成本
當然在這個淘汰過程中,不幸會有大批員工被裁掉,很多效率低的生產設備和廠房會被關掉,但過些時日,遇到經濟周期轉好、市場需求增加,剩下來的企業之生產力一定很高,這就是近年美國生產力大增的主因。但隨着經濟恢復、定單增加,企業界會因應市況增加人手,當人手增加率比定單快,生產力自然下降。通常這種情形會在經濟復甦後6個月發生,但這個周期有點不一樣。

據數字顯示,美國經濟在2001年第4季已開始復甦,但直到今年中,就業數字沒有增加,反而有些行業還在裁員。這種現象全拜全球化(globalization)所賜,因為美國很多企業為求降低成本爭生意,把很多工序搬到國外去,其中以中國受益最大,形成了外國入口貨不斷取代本國貨。美國企業在內外競爭壓力下,即使生意逐漸回復,也不敢貿然增聘人手。結果造成經濟恢復、裁員持續的局面,也因為這觀望和不安現象存在,相信美國生產力仍會保持好增長。

盈利可觀利好美股
以美國造紙工業為例,在97年,美國有526家造紙企業,但過去6年,已有98家被迫倒閉或收購,其間裁掉了5萬6千人,佔總從業員人口26%。但儘管如此,現在的造紙能力卻跟97年時一樣,達每年1億噸,這就解釋了生產力提升的主要原因。當然那些生存下來的強者還會不斷提升競爭力,引入新科技務求繼續打下對手。
但同樣是工業發達國家如日本、德、法等國,其生產力的提升是遠落後於美國,主要原因是那裏的企業不願或不准大幅裁員,以至在需求放緩的時候顯得冗員充斥,把生產力拉低。以日本為例,傳統上銀行是不會迫無法償還債務兼管理欠佳的企業走上破產之路,這是日本社會傳統,也是因銀行不願面對撇除壞帳的現實。
因美國的生產力維持高水平,所以近期大多數美國企業公布的盈利都有好增長。有理由相信這勢頭仍會繼續下去,這是長期推動美國股市向上的一股動力。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