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生我時因為輸血感染咗丙型肝炎,佢有事我唔可以唔救,所以一知道佢有病,即刻同醫生講願意捐肝畀媽媽。」三十三歲的沈炳康是家中孻仔,其母三年多前發現有丙型肝炎,雖然他願意捐肝,但醫生指他血管太幼,不適宜進行移植手術,「我連續三個月,每星期游三日水,操弗自己希望合資格做手術。」
他說,決定捐肝後不感害怕,「手術一定有風險,但自己媽媽有事,冇可能唔救。」他住院約一星期便出院,母親移植肝臟三年已大致康復,對於有市民自發捐肝救人,他說醫管局不應以官僚作風扼殺病人生存機會,「有人願意捐肝,應該盡快接受,因為香港做活肝移植好成功,咁多熱心市民,證明香港人都唔係咁自私。」
年約四十歲的郭太,八年前曾割出部份肝臟予女兒,她說,由於香港捐贈器官風氣不普及,更遑論有不相識的人捐肝,故無想過輪候別人捐贈肝臟,「一開始就打算自己割畀個女,雖然醫生話個女醫唔醫得好都係一半一半,但親生女有事,一定要救。」
郭太說當年醫生曾警告她,外國有病例是母親捐肝予女兒,結果母親死亡而女兒存活,但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風險,「愈拖個女病情愈嚴重,點可以考慮咁多?」郭太說香港肝臟移植仍以近親捐贈為主,希望當局能透過更多渠道呼籲市民捐贈器官,拯救更多病人生命。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