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創傷治療理論中,我們經常強調關節恢復正常活動,此亦為康復的主要理論;如果身體關節其中一條肌肉或韌帶受傷,情況就像汽車四條車胎中,其中一條漏了氣一樣,整條車軸的力量分布不平均,便會直接影響整架車的穩定性,繼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由於這個原理,任何關節受傷也可能出現活動力量不均,繼而導致其他組織如韌帶及肌肉等組織出現不必要的磨損,除了會影響日常活動外,也有可能患上長期性關節痛。
上星期有一位港大生因足踝受傷來求診,他在踢波時不慎傷了足踝,傷後出現腫脹,連走路也有問題;後來經過多次治療,情況已有改善,只是每次踢波還是隱隱作痛,賽後痛楚增加,還要食藥才可止痛。
經檢查後,發覺他的足踝外側韌帶受傷後收縮了,導致足踝外彎,走路時力量只集中在腳板內側,而不是外側;亦令足踝關節的外側因而產生了不必要的磨損,當踢波跑動時足踝外側的軟骨因摩擦力不正常,繼而產生痛楚。
醫治的方法便是把外側韌帶拉鬆,達到正常的伸展性,同時加強肌肉的控制力和關節的反應性,經過三次的療程,這位大學生可放心享受踢足球的樂趣。
郭志堅
前港奧運代表團物理治療師
現為執業骨科及運動物理治療師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