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藝術教育與西九龍文化區 - 盧鋼鍇

教育論衡:藝術教育與西九龍文化區 - 盧鋼鍇

盧鋼鍇

政府有意發展西九龍文化區,興建博物館及表演場所,刻意為本港營造藝術環境。投下資源約二百六十億,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如能在純商業社會中為本港增添文化氣息,絕對不多;若只是增添幾座美輪美奐演奏場所或內容貧瘠的博物館,二百六十億確實不少。究竟我們要的是充撐場面的文化宮殿,還是有內涵的藝術園地?

藝術工作者請纓無路
要西九龍文化區成功不單是華美的建築,最重要是市民的藝術素養,欣賞的水準,相互配合,互為表裏,文化區才可成功,才有意義。硬件可以買,可以建造,軟件卻只能靠教育,別無他途。課程改革建議分八個學習領域,對藝術教育着墨頗多:建議期望通過藝術教育認同自己的文化價值,認識歷史源流,透過藝術加深對歷史、科技、文化及社會環境的廣泛認識。今次課改總算觸及藝術教育的重心,有心人對課改抱有期望,但筆者對本港藝術教育的前景仍抱悲觀。
儘管教育界經常把德、智、體、群、美五育掛在口邊,但從來都不把美育認真推行過。一個統計顯示本港小學只有百分之三十八美勞科教師受過訓練,真正藝術學位的教師每年只有中大的二十人左右,這樣少數目的畢業生遠遠追不上需求,更重要的是政府多年來並不重視藝術師資的培養。數十年來缺乏音樂教師,政府是知道的,從來沒有面對這困境,讓音樂教師的缺乏繼續缺乏下去。其實本港有很多具水準的藝術工作者,他們有推進本港藝術教育的熱誠,可惜請纓無路,無法進入學校執行藝術教學工作。學校領導層只着眼於公開試成績,把五育之一的美育摒於主流學科之外,中三以上有美術、音樂科的學校寥寥可數。這樣的教育當局,這樣的教育界,怎能把藝術教育成功地推廣?要提升整體市民的藝術素養,簡直癡人說夢。

西九龍文化區即使有世界一級的演奏廳和豪華現代化的主題博物館,沒有高質素的欣賞者和愛好者支持,前景是灰暗的。審視全港各地區大會堂表演場地的使用率(除租給學校作畢業禮外),就可思過半了。每所資助學校的二百多部電腦,使用率不足百分之十,亦可作徒具硬件而沒有其他配套支援的必然失敗的佐證。教育當局似乎有需要關注本港的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