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業務專注勝多元化

英之見:業務專注勝多元化

對不少投資者而言,基本分析其實頗為簡單,PE、股息率及資產淨值等數值,提供了量化的基準,但筆者以為,買股票等同入股一盤生意,短期表現的量化數據固然重要,可是公司的營運模式及理念,才是真正關鍵。因為又有數天外遊,所以趁此空檔討論一些筆者的看法,亦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吸引一些高手指教。
第一個話題是多元化與專注的比較。香港不少投資者迷信多元化,以為引用公司本身的業務平台,去發展其他業務上會有優勢,大家在生活上的體驗,可能也有影響,眼見大財團生意範圍上至地產電訊,下至豬肉檔魚檔,對港人照顧無微不至,而且有愈來愈霸道的趨勢。
但專注可能才是未來的生存之道,專注一門生意,往往令顧客感覺質素會比較好。
筆者寫字樓附近有一個小型舖位,唯一售賣的產品就是皮蛋,可是做出名聲,每天只零售4小時,事頭婆根本談不上有禮貌,也有不少人專誠而至。這間小舖無法運用銷售網絡的規模優勢,卻從來不用害怕大型超級市場趕盡殺絕式的競爭。在零售市場中要殺出重圍,專注造好一個特色產品,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有利建立專業形象
多元化不錯分散風險,但對品牌建立卻往往造成障礙,因為欠缺了專業的形象。不妨做個研究,思考成功產品的例子,究竟有幾多品牌,是想像中的多元化,又有幾多不同範疇合併後的公司,真正造出協同效應來。
多元化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每一個業務的競爭者,都可能是其他業務的顧客,太過趕盡殺絕的策略,只會對整個品牌造成反效果。十分簡單的例子,豬肉佬賣魚佬都可以是置業人士,被人迫至滿肚怨氣,在買樓時自然知所選擇。
尤其是不少生意,根本上盈利微薄,卻要花不少人力物力來打理,大財團進軍之後,隨便撤出又會影響面子,正正式式是雞肋而已。其實大財團應着眼大生意,專注未必代表規模細。筆者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寧願博業務集中的公司;周身刀,通常都是沒有一張利。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