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賽因躲在地洞裏,被美軍活捉。美國的國防部官員說,侯賽因沒有反抗,乖乖就捕,就像一頭老鼠。
對於一個梟雄,這是恥辱的反高潮。侯賽因從前住在巴格達的宮殿時,夜夜槍不離身,為甚麼流亡在地下室裏,在枕頭底下沒有一把手槍。
如果他能學希特拉,在聽到盟軍炮火逼近柏林之際,在地下室吞槍自殺,在聽見美軍動鏟挖土時飲彈自裁,壯烈「殉國」,從此在阿拉伯歷史上,侯賽因是大英雄。
楚霸王烏江自刎,是為了保全一點身後的名聲。士兵可以做戰俘,將士和君王卻不可以。不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可以成為吳王的俘虜,卧薪嘗膽,以後復國,但美國和伊拉克實力懸殊,侯賽因成為布殊的階下囚,只有一條死路。
敗軍之將,自殺終場,是用鮮血向歷史交最後一張卷,因為後人總記得他英烈的選擇,尊敬他悲壯的結局。中國徐蚌內戰時期,國軍師長張靈甫,在孟良崮之役敗於共軍,張靈甫自殺殉國。但是後來披露的內情,卻是張師長身負重傷,企圖自殺而不果,但共產黨不讓他活,把他就地處決。同樣是一顆子彈,不可以讓敵人來發射,自殺是對敵人表達輕蔑的最後時機,張靈甫在天之靈,是永不瞑目的。
因此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動政變,阿根廷總統阿倫德,在總統府裏自殺。叛軍殺進去的時候,只發現一具屍體,向屍體亂槍掃射,也解不了恨,遲來一步,末路英雄有權剝奪敵人向自己「制裁」的權利,最後一場決鬥,雖然沒有得贏,但保全歷史名聲的主動權,卻在自己的手中。
為甚麼侯賽因不自裁?或許他聽信了特區董建華的奇怪的邏輯:辭職容易,做下去卻更難。侯賽因沒有勇氣扳槍機,他誤以為自殺容易,苟活更難。但他錯了,他不是司馬遷,他再也沒有未竟之榮。
錯過了謝罪下台的歷史時機,還要賴下去,最終的命運就是活得像一頭老鼠。聽見頭上挖泥的鐵鍬聲嗎?把玩着手槍,你懂得如何抉擇,做一個男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