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遊:大海變市鎮
古廢堡看今日將軍澳
昔日嘅調景嶺面向一片海灣,但係如今,大海已變成了將軍澳新市鎮,人口稠密,地鐵穿梭。再沒多少人知道,呢度亦都曾經山明水秀。今日,我跟隨在調景嶺長大嘅譚先生,重踏佢兒時走過嘅山徑。原來喺寶琳南路嘅茅湖山上,重保留咗一個廢堡,上到去重可以睇晒將軍澳全景。
記者:陳震霖
攝影:陳細權(部份圖片由譚錦泉先生提供)
Model:Erica(SunSpot)
調景嶺滄海桑田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起點/終點:將軍澳靈實醫院
行程:寶琳南路→澳景路→上山看十字架→折返澳景路→寶琳南路→上山尋廢堡
行程需時:約4小時
去程尋十字架


行程的起點係將軍澳寶明苑對面山頭嘅靈實醫院,上山沿寶琳南路步行大約20分鐘,喺路嘅盡頭,會見到一間充滿五六十年代建築色彩嘅小屋,呢間竟然係將軍澳唯一嘅佛院。咦,點解呢間普賢佛院嘅左上方有個瞭望台嘅?唔通呢頭治安好差?當我諗爆頭之際,譚先生就話:「佢之前係調景嶺警署嘛。」哦,當頭棒喝。

從普賢佛院左面嘅樓梯落山,多行20分鐘,便會接上澳景路,開始「登苦路」嘅行程。澳景路山坡有個十字架,係以前唔少天主教居民嘅精神食糧,佢哋將登山朝拜嘅呢條路叫苦路。現在,呢度變成咗晨運熱點。
回程找廢堡

以往行山,通常梗有鳥語花香嘅感覺。不過呢條路好似就欠缺咗少少色彩繽紛嘅植物點綴一下。「喂!你哋快啲嚟睇。」同行靚女嚷着。哦,原來佢發現咗一片向日葵。雖然花就唔算太多,不過走去嗅吓花香都唔錯。

廢堡在茅湖山的山腰,規模唔算大,而且相當殘破。圓形主室同旁邊嘅屋仔都已經冇晒屋頂。至於廢堡的歷史,資料甚少,連地膽譚生亦只知道,這可能是英軍留下的建築。不過,即使佢嘅歷史價值唔大,通過圓形主室嘅窗,用有趣嘅角度欣賞將軍澳嘅景色。
今昔對照
最後,我哋喺同一個角度,畀大家睇睇將軍澳嘅變遷。攝於八十年代嘅那張圖片,圖左嘅建築物叫紹榮鋼鐵廠;同一個地方,係今日嘅維景灣畔。海中心魚排對開嘅地方,𠵱家就係彩明苑同唐明苑。只係二十年,原來可以面目全非。

接着我哋由原路折返普賢佛院,再由佛院朝靈實醫院方向往回走,登山尋廢堡的路就在附近。咦,路旁出現了一條小溪,竟有人喺度游水嘅?原來係一對已移居加拿大嘅夫婦,佢哋昔日係調景嶺嘅居民,今次專程同埋佢哋嘅外國朋友重遊故地。大家都不妨喺呢度用冰涼清溪水洗洗手,充充電再上路。

登山入口喺離開小溪約5分鐘路程,要搵廢堡,大家就要記住呢個鐵絲網啦。捐入去就有路上山,呢度已經離廢堡唔遠㗎啦,只需走約30分鐘。
交通:乘坐綠色小巴107號($3),來回寶琳地鐵站及靈實醫院。

80年代

2003年
此情不再
昔日嘅調景嶺,記載住當年逃到香港嘅國民黨軍人艱苦嘅生活歷程。50年,這群「難民」被安置到調景嶺,這裏交通隔絕,缺乏水電供應,後來憑居民嘅努力,將它改造成一個繁榮鄉鎮,當中包含不少居民嘅血汗。隨住將軍澳新市鎮的逐步擴展,調景嶺的獨特色彩,亦只有化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