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本欲為家人添置一些過節用品,然而當到達某大型商場時,眼見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最終亦被迫打消原定的購物計劃。
自沙士之後,雖然有自由行的政策令本地消費市場得以復甦,但所帶來的刺激亦只限於「外在」動力,本地的內銷動力仍然疲弱。但觀乎周末所見,似乎本地整體零售市道已全面復甦,對於未來零售股的前景,又會否帶來真正的曙光呢?
雖然目前香港仍未正式擺脫通縮困擾,但綜觀過去數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跌幅持續收窄,而零售價值指數及銷貨價值均錄得升幅,可見本地零售業的最壞時刻已過了。然而,市民消費意欲提升,對零售股股價雖有所支持,但未足以令它們出現「爆炸性」上升。
首先,今年7月落實自由行後,在市場憧憬零售業復甦的情況下,零售股曾被市場資金過份追捧。另外,近日股市的焦點仍然集中在國企股及新股上,資金明顯選擇性地流向這些股份,零售類股份似乎給比下去了。
近數個月來,零售股上升,主要是靠自由行概念所帶動,但單一概念不可能長時間支持股價表現,所以,零售股要進一步突破,必須有新的元素刺激。
我預期04年第一季零售股表現應該不俗。除了自由行的「外在」效應外,內部需求亦漸見復甦。不少人會覺得,要真正刺激內需,首要條件是改善就業問題。只要人人有工做,大家自然願意消費。但我對此卻另有一番看法。
雖然本港失業率持續下降,而有些企業更表示明年會加薪,但兩者的增減幅度不會太明顯,對消費市場的刺激,只局限於心理層面上。反而近來港股持續造好,大量蟹民得以鬆綁,更有投資者在是次升浪中大有斬獲,為他們締造一筆「小財富」,更能夠有效地刺激消費由於預期明年港股會持續造好,財富效應會繼續刺激消費,再配合內地來港的旅客不斷增加,相信來年零售及消費市場可進一步復甦。
另外,聖誕及新年檔期的理想銷售情況,似乎仍未完全反映在目前零售股股價上。因此,不論是在預期公司業績上,還是客觀經營環境的改善,零售股將會成為市場另一追捧對象。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