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電影要盡快睇,否則被人洩漏內容,屆時甚麼癮頭也失去。尤其是香港人特別「叻唔切」,最喜愛以先知的身份告訴左右隔籬結局結果。所以,預錄的足球比賽,經常會因旁邊賭波的阿叔高談闊論賽果而變成可以不看;《鬼眼》又會被後面座位第一次拍拖的四眼仔講穿結局而變成悶片。
先此聲明,未睇過《無間道III》的讀者,或者要停止讀下去,以免知道橋段,打斷閣下欣賞的雅興。
《無間道III》要令死人翻生,惟有轉移時空,跳前跳後。電影發燒友對了解先後次序可能毫無難度,但要遷就普羅大眾,只好講明時間背景,以免圍外觀眾一頭霧水。這些時間注腳雖然略嫌過多,但絕對有助觀眾將今集接駁回前兩集,並乘機修補之前不合情理的情節。
分析財務報表同觀看《無間道》一樣,應該是根據註腳跳來跳去。所有財務報表的附註,其實比那些報表更加詳盡可讀,而且是戲肉所在。但可惜大部份看不慣財務報表的投資者卻習慣拿起本年報順序讀,當去到資產負債表後面那一份權益變動表時,大概已經受不了,再翻看那每股盈利後,就索性將整本年報放在茶几底,留待大掃除時一併拋掉。
以看小說的心態看年報無妨,但以看小說的方式看年報,則大有問題。年報沒有驚人的布局,亦沒有伏線,毋須由頭看起,以免太早看穿作者的心思。
專門拆穿公司會計手法的鼻祖TerrySmith曾大膽建議,投資者看年報,應該由尾倒揭上頭。何解?年報的編排,一開始會是主席報告書、管理層回顧、董事資料等等長篇大論。Terry說投資者曾幾何時見過主席報告書會唱衰公司?讀完幾十版紙粉飾太平的說話,怕且已經再沒有精神分析甚麼財務報表。
由最後一版看起,投資者會首先見到甚麼?大多數機會是周年股東大會的決議案,可以看看有沒有一般性授權董事批股等。再揭,應該會看到財務報表附註的最後一項。那是甚麼?大多數情況,是或然負債。這附註是英文「Lastbutnottheleast」的最佳例子。
看年報學TerrySmith般由尾頁向前揭,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難以接受。較實際的方法,應該是學《無間道》一樣跳來跳去,這是讓閣下真正明白財務報表內容的最合適的方法。
財務報表附註有規定如何披露。這規定是最低要求。假如公司喜歡額外提供多些資料,投資者應該無任歡迎。所以閣下拿起幾份不同的年報,大部份的附註模式都是大致相同。有財務會計背景的,自然知道在哪裏找尋需要資料,就算沒有根底的投資者,亦毋須被嚇怕,看多幾份,自然會得心應手。
《無間道III》補拍一些前前後後的片段,其實是嘗試自圓其說,將以前一些瑕疵補回。會計上同樣有方法將一些瑕疵或轉變補回,即所謂的「追溯調整」。
不要誤會,並非說財務報表可以公布完不算數,事後任意更改,但一些會計政策改變又或者根本的錯誤,已公布的財務報表亦可能需要調整重列。但其他不合乎準則規定的,只會在即年的財務報表上處理了事。這方面可能太過技術性,而且對投資者分析公司的投資價值,作用不大,但這解釋了為何有時會見到財務報表去年的比較數字會特別聲明是「重列」。
例如電盈02年的年報,假如投資者留心附註2的解釋,公司的業績便因為某些新的會計準則頒布而有所影響。附註38亦詳細解釋了在新的準則下,對盈利虧損及資產負債的數字改變。一下子投資者可能未必看得明白,但無傷大雅,反正公司仍是這一家。會計準則的改變,對電盈做生意賺蝕毫無影響,這亦正是本欄為何經常強調投資者不應執着於盈利高低。難道閣下認為股價會因為會計準則轉變而有所升跌?
財務報表的結構有板有眼,非常嚴謹,所以投資者根據附註跳來跳去,應該沒有問題。相反,《無間道》則有點跳得不太連戲,否則為何陳永仁突然青靚白淨,沒有了那些滄桑的鬚根?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