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上星期,主要在港島提供服務的兩家巴士公司,宣布作「技術性」合併,而各自仍擁有獨立的專營權,集團發言人強調兩家巴士公司並非合併,而是以聯營模式經營。這種安排明顯地是為了不違反巴士專營權規定,即一家公司不能同時持有多於一個專營權。重組的最大動機當然是節省成本,儘管成本下降,集團發言人卻一再強調,現時沒有減價空間。筆者認為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期望巴士公司自動減價,好比癡人說夢;只要引入有效競爭,價格自然有向下調的壓力。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亦確認上述安排符合法例規定,兩家巴士公司作「技術性」合併只是股權轉讓,並不涉及專營權轉讓,毋須向政府申請批准。兩家巴士公司仍會維持獨立經營,以獨立車隊在原來的路線網絡行走。也許從法理的角度,兩家巴士公司仍會獨立運作,但本質上,是一家新公司同時持有兩家巴士公司,乘客怎會相信市場仍存在有效競爭。
如無意外,港島區的巴士服務將會全面整合,有關集團的管理層更明言,長遠會將兩家巴士公司重叠的路線重組,及減少車輛數目。路線重組便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兩家巴士公司名義上是否維持獨立經營,筆者認為已無關痛癢,今後兩家巴士公司恐怕只會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競爭;集團管理層揚言日後會推出轉乘優惠及「港島一日通」,便是最佳例證。
香港市民對公用事業機構及公共交通機構,經常掛在嘴邊:「沒有減價空間」的言論,應該感到十分無奈。這類大機構在賺取豐厚利潤的同時,不斷以「沒有減價空間」來回應市民要求減價的訴求。但市場一旦出現競爭者,有關機構便會推出各式各樣的優惠或實質減價,來迎擊對手。市場上風平浪靜、利潤豐厚,減價空間半點也沒有;市場上風起雲湧、利潤被蠶食,減價空間卻大得驚人。說穿了,價格升跌反映市場的競爭情況。競爭激烈的市場,價格下調機會愈高;缺乏競爭的市場,千奇百怪、巧立名目的收費或附加費,便會應運而生。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前,將軍澳的過海巴士車費十分高,居民不斷爭取減低票價,巴士公司如常地拒絕。若地鐵將軍澳線過海票價過高,乘客有可能習以為常,在將軍澳線通後還會繼續乘坐過海巴士。地鐵為了提高競爭力來爭取客源,將軍澳線通車時,地鐵過海車費定價明顯較其他地區為低。
巴士公司為了與地鐵爭取市場佔有率,即時申請大幅削減票價;據報道,特區政府為了保障地鐵的利益,巴士公司申請的減幅不獲批准,最後票價是調低了許多,但仍較巴士公司申請的票價為高。事後統計,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巴士公司乘客流失率十分高。憑着特區政府的偏袒,地鐵的低票價策略險勝了巴士公司。若特區政府開放市場,讓巴士公司再度調低票價,將軍澳過海交通,應該還有許多變數。事實上,若特區政府容許專線及非專線小巴行走將軍澳區,筆者深信,巴士公司及地鐵均要重新檢討票價。
西鐵通車在即,若特區政府過份偏袒西鐵,屯門、元朗居民將被迫選乘票價較貴的西鐵。輕鐵為了西鐵通車所作的線絡重組,目的就是間接「輸送」乘客往西鐵站;如無意外,巴士恐怕亦會被要求作出配合,減少與西鐵的正面競爭。
不管是地鐵、巴士公司、電力公司等等,說甚麼沒有減價空間,只是暗示市場沒有競爭所致。若特區政府採取開放態度,在市場上引入有效競爭,價格自會向下調整,消費者便能從中得益。筆者要明確指出,不管大機構所賺取的利潤高低,在市場缺乏競爭的情況下,何來減價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