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前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因偷步買車激起民憤,在7.1大遊行中是千夫所指的失職官員,律政司不提出起訴的決定令不少人錯愕,有高官直言對此感到「有啲意外」,學者則指若港府不能說服公眾及法律界不起訴的理據,可能會引起新一輪民憤反撲政府。 記者:羅偉光、譚暉
市民對梁錦松不被檢控意見分歧,本報昨日以電話訪問了二百多名市民,結果發現分別有四成半人同意或不同意律政司檢控梁錦松,但有近四成人稱事件令他們對香港法治信心減少,表示信心增加的不足兩成(見圖)。
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昨日宣布不起訴梁錦松後,官場上下議論紛紛,有官員表示對律政司決定感到意外,該高官指與過往多宗公職人員被控行為不當案件比較,梁錦松偷步買車明顯有問題,而從傳媒及官場流傳的消息得知,執法機關掌握不利梁錦松的證據,「一般人都以為會告,決定唔告令人有啲意外。」
另一名官員則說,從處理案件的程序分析及了解兩名外間大律師的意見後,不起訴梁錦松的決定「講得通」,不過普羅市民未必可輕易理解較技術性的法律觀點,該官員又指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拆彈」手法較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處理胡仙案高明,不過他質疑若事情發生在一名公務員而不是已辭職的問責高官身上,可能有不同下場,「如果有公務員漏咗申報利益,唔俾人起訴都要俾公務員事務局查啦。」
官場對律政司決定有異議,學者則警告不起訴梁錦松的決定,可能引起新一輪民憤觸發管治危機,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表示,事件會否惹起市民的反感,端視港府能否說服公眾及法律界接納兩名外間大律師的意見。
他認為港府只尋求兩名外間大律師意見數目太少,「如果律政司係按一貫檢控政策做決定,唔怕搵多一、兩名大律師畀意見。」他又說,當局可考慮公開所有調查資料,讓市民了解詳情作出判斷。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指出,廉政公署提交的調查報告應該不利於梁錦松,因此律政司才需要尋求外間的法律意見,但由於提供意見的是有名望的資深及御用大律師,一般人不容易挑戰他們的見解,因此,港府這次可以「險勝」,不會像胡仙案般引來嚴厲批評,不過,他強調港府必須完全公平、公正處理案件,否則可能觸發更大的管治危機。
發起明年一月一日元旦大遊行的民間人權陣線發言人蔡耀昌稱,在7.1大遊行中梁錦松是被要求下台的其中一名官員,但隨着他於七月中辭職,市民對他的不滿基本上已獲得宣洩,至於這次律政司不檢控梁會否再激起民憤,令更多人參加元旦遊行,他說需視乎事態發展才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