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美國經濟是否能持續有理想增長,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國基會(IMF)和一般經濟分析員皆預期可達致4%或以上,而洛杉磯加州大學研究報告則估計可能只有3.6%增長。其實以美國龐大經濟規模而言,如能beat到3.6%至4.4%之間之任何數字,已屬難能可貴。
事實上過去3年,美國接二連三發生事故,若非「布拉格」攜手力挽狂瀾,危機不易扭轉,縱使目前表面看來已遠離危險期,更有逐步邁向繁榮之路,可是內裏仍存在着不少隱憂者。
最教人憂慮的是失業問題,儘管近期失業率已從高位稍為回落,但近日公布的數據如新申領失業援助人數增加,以及非農業就業職位增幅遠遜市場預期,均反映企業在增聘人手方面極度審慎,意味企業仍不敢放膽作出投資,是俟年近晚抑或對前景尚有保留?
就業情況不穩定,必將誘發消費信心動搖,此所以上周美國密歇根大學發表12月消費者情緒指數出乎意料地急挫(由11月的93.7降至89.6),這是連續上升兩個月後首次滑落,是否除失業原因外,減?退稅效應已正逐漸消退中?苟如是則人們不應對明年美國個人及家庭消費開支增長過份憧憬矣!
美國經常帳赤字持續擴大,這種不平衡現象,可望在美滙走弱和預期消費收斂的配合下逐步收窄,如能如願對挽回投資者對美元信心有莫大幫助,亦證明決策者讓美元有秩序下跌之「短期」策略奏效。問題是大買家一旦縮手,全球貨品能往哪裏擲?那麼亞洲、歐洲、甚至全球經濟增長豈不是有重新評估的必要?除非美國失業率能持續下降,不然……!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