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危機隱藏美股不值博

麥嘉華筆記:危機隱藏美股不值博

過去數周,所有有關美國貨幣供應的數字皆極為負面,當中包括美國聖路易聯儲銀行所統計的不到期貨幣供應(ZeroMaturityMoneySupply,MZM)在截至11月10日為止的13周竟錄得7%的按年跌幅,而全國M3貨幣供應亦出現自1993年以來最緩慢的增長步伐。

大好友對於貨幣供應下跌自然不會放在心上,他們會辯稱這是因為有愈來愈多投資者不愛現金、寧買股票。不過,這一個解釋的背後理據甚為薄弱,因為有買家便必然有沽家,故此理論上,股市的升或跌,與貨幣供應的趨勢不應該有太直接的關係。

信貸收縮最堪憂
我認為,貨幣供應增長步伐出現急速放緩,更大的原因是與物業加按的活動急降有關。可以預期的是,貨幣供應增長的滑坡,隨之而來的首先是銀行信貸的增長會同步放慢,而緊接的便是整體銀行借貸絕對值的收縮。
你可能會問,貨幣供應增長步伐放緩,是否真箇如許關係重大?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當貨幣供應和銀行信貸雙雙下跌時,無論股市或股市皆會首當其衝而受到衝擊。最近兩次出現美國貨幣供應下降,便分別發生了1987年十月的大股災,以及1994年的債市大崩塌事件。

美股疲態已漸露
此外,如果銀行信貸停止增長,又或者美國家庭不再把物業加按,消費大幅放緩亦只是遲早問題。不要忘記,現時美國所享受的消費狂熱,主要動力便是來自信貸急速膨脹,以及布殊政府的退稅措施。後者所產生的利好效應料會在明年首季逐漸消失。
假如我們看看一些對消費極為敏感的股份,如航空股和零售股的近期表現,便不期然會對在市場廣泛瀰漫的樂觀經濟預測作重新估計。譬如Sears&BestBuy的圖表顯示上升軌已明顯遭受破壞、HomeDepot和Lowe's亦看似已經見頂;航空公司方面,西北航空(NorthwestAirlines)和Jetblue的股價均急速滑落,而DeltaAirlines的股價亦已跌至低於年初水平,甚至杜指中的運輸股系平均指數看來亦沒有能力再攀新高。

利好因素已反映
在市場不斷高呼美國經濟力度如何強勁的同時,全美最大超市沃爾瑪(Wal-Mart)的股價亦已轉弱,相較1年前僅有寸進;甚至近期備受市場追捧、成份股對經濟周期極為敏感的費城半導體指數(PhiladelphiaDemiconductorIndex,SOX)亦未能進一步帶領大市向上,更予人搖搖欲墜的感覺。
另一方面,物業股股價在上周亦開始感受到沽壓,可能正是房地產市道開始轉弱的先兆。
總括而言,從美股的表現可以看到,投資者對於現時經濟復甦的力度能否延續,似乎另有想法,又或者美股現價已充份反映了經濟復甦此項利好因素。
而事實上,拋售美股的最佳時刻便是供應及管理協會指數(ISMIndex)創下新高時,亦即是現在;反之,在供應及管理協會指數跌至接近紀錄低位時,則是趁低吸納的最佳時機,但此稍縱即逝的良機在12個月前已出現。
甚至在亞洲,一些疲態亦已浮現,並且愈來愈明顯。在我寫這篇稿時,日股僅能在1萬點關口附近好淡爭持,而中國經濟亦要面對一些隱憂,包括經濟有過熱迹象,以及台灣正醞釀在明年進行全民防禦性公投,令台海局勢更趨緊張。
因此,我強烈建議《蘋果》讀者暫時隔岸觀火,因為投資美股的風險甚大,與有限的回報實在不相稱。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