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中國總理溫家寶對美國的正式訪問可以說是中國新領導人最成功的一次外交出擊。在這次訪問之前,由於困擾中美的台灣問題因陳水扁打「公投牌」而日趨緊張,再加上最近出現的一系列貿易糾紛和懸而未決的朝鮮核危機,許多觀察都為今後中美關係的走向感到擔心。
但是,從這次訪問的成果來看,溫家寶從布殊那裏得到的外交支持和合作遠遠超過預料。在朝鮮核危機上,布殊公開稱讚中國的積極作用,並把中國說成是美國的「外交夥伴」。近來令布殊和溫家寶頭痛的美中巨額貿易逆差也沒有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中美雙方都表示將在促進人民幣自由兌換方面進行合作。
在華盛頓看,布殊接待溫家寶的規格之高令人驚訝。一般來說,很少國家首腦(尤其是第二號領袖)能得到在白宮南草坪19響禮炮的隆重歡迎。溫在華盛頓期間會晤了幾乎所有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如副總統切尼和眾議院議長等。白宮的用意十分明顯,布殊總統不僅想表示他對美中關係的重視,而且他要轉達對中國新領導人的務實改革政策的支持。
無疑,溫家寶此行的最大成功是得到了布殊有關台灣問題的嚴正聲明。布殊反對「台灣領導人單方面採取行動改變現狀」的談話,是對陳水扁打「公投牌」最嚴厲的公開批評和警告。許多人士認為布殊的講話表明美國的對台政策更為清晰,即美國一方面反對中國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另一方面又反對台灣「單方改變現狀」。由於布殊不能直接說「反對台獨」,台灣「單方改變現狀」指的就是「台獨」,因為很難想像這種「單方改變現狀」會導致統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布殊把「改變現狀」的涵義定得比較寬。他把「言論和行動」也包括進去。因此,這類言行亦包括「公投」。這對台灣來講無疑是很大的一個外交挫折。
對溫家寶這肯定是他華盛頓行的最重大收穫。在他啟程以前,中國政府要求美國明確表示「反對台獨」和反對「公投」。雖然在布殊的講話中沒有出現「台獨」和「公投」的字眼,但他的意思是很明顯的。其實,布殊本來不想也不必走這一步。白宮最近幾周來企圖通過不公開的外交途徑告誡台北不要走「公投」這一險棋,甚至派高級白宮官員攜布殊的親筆信去見陳水扁。但這一系列低調的外交動作並未能說服台北。所以,布殊總統不得不親自出面,提高分貝數,公開訓斥台灣領導人。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布殊的立場暫時幫助了中國的穩健派的忙。中國大陸政府吸取以往的教訓,不再直接出面警告台灣,而是通過美國來管住台灣。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有重大分歧,但不統不獨不戰的「三不」現狀暫時符合北京和華盛頓的利益,因此北京尚能指望華盛頓在阻擋台獨上出力。
但布殊的談話是否能真正起作用,現在很難說。陳水扁已經表示他仍將堅持搞「防禦公投」。布殊的幕僚也沒有表示他們是否會採取強壓手段來迫使陳水扁放棄這一計劃。台灣目前對美國的判斷仍有一廂情願的色彩,台北認為布殊的話不代表美國政策的轉變,因此可以不理睬,再退一步說,台灣可以依靠它在國會的支持者來對白宮施壓。
如果台灣走這一步,恐怕會弄巧成拙,此招成功可能不大。主要因為台灣的主要盟友是共和黨右翼,共和黨右翼在大選前夕一般不願公開出來和自己的總統作對。再者,如布殊明年連任,他肯定會記住這段歷史,到時台北日子就不好過。
如果布殊施壓成功,陳水扁最終放棄「公投牌」,那就皆大歡喜,台灣海峽的穩定局勢將繼續下去。但如果陳水扁不理睬布殊的告誡並在明年三月二十日連任,那麼今後的台海形勢將日趨惡化。
因為三月二十日的「防禦公投」開創了一個很危險的先例,所以今後維護台灣海峽穩定的安全系數將大大減少。一是台灣會得寸進尺,把中國大陸的容忍看作是虛弱,把美國的反對認為是放空炮,因而踩「紅線」的膽子更大。二是陳水扁下一步棋就是所謂的二○○六年底的「公投制憲」。這一動作肯定會引起中國的軍事反應。到那時候,中國政府不可能仍指望美國扮演一個公正的「和事老」角色,而不得不冒巨大的風險自己出來阻止「台獨」的「臨門一腳」。當然,這場台海戰爭對中美台都是一場災難,但如果台灣硬要跨紅線,大陸毫無其他辦法。
從這角度來看,現在尚不能說溫家寶訪美是大功告捷,中國政府可以高枕無憂。今後三個月是決定大陸和台灣「戰與和」的最關鍵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