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人格分裂 - 李怡

李怡專欄:人格分裂 - 李怡

布殊總統並沒有在記者面前公開講反對台獨,他的原話是:「我們反對中國或台灣旨在改變現狀的單方面決定。台灣領導人的言論和行動表明,他可能願意單方面作出改變現狀的決定,對此我們表示反對。」因為這段話,溫家寶總理就提高聲調說他這次訪問「成功了」。到渥太華,他又講對台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他已忘了幾天前還講過理解台灣人民的民主要求,若真的有所理解,那麼他應該看一下台灣歷來的民調,以及包括在野黨在內的台灣所有的從政人士,有多少人支持在台灣實行「一國兩制」?
布殊的開腔反對台灣領導人的「言論和行動」,溫家寶的興奮,其實是海峽兩岸領導人的恥辱。因為兩岸至今都無法自己來解決兩岸的分歧問題,而總要老美去對兩岸的劍拔弩張、勢同火水予以平衡。
有論者認為,布殊作這樣的發言,是因為美國在北韓問題上有求於北京,或北京以經貿滙率等議題來同美國交換。其實,並非如此。維持台海的和平,避免發生衝突,是美國歷屆政府的重要戰略目標。一旦台海發生戰爭,基於美國國內的《台灣關係法》和必須回應亞洲其他盟國的憂慮,美國很難不作出反應;但美國可以打伊拉克,打阿富汗,甚至可以打北韓,卻很難想像美國與中國開戰。當然,中國也不敢冒與美國開戰的風險。因此,台海衝突會是美國對外戰略的大難題。

就價值觀來說,美國傾向台灣的民主政治,而不能接受中國的專權政治,但就戰略利益來說,則維持與中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是美國的遠東戰略利益所繫。
但是過去十多年,美國的政策只要稍許向海峽兩岸的某一方傾斜,這一方就立刻得意忘形,並急着向對方挑釁,實際上是挑戰美國兩岸政策的底線,其結果是迫使美國修正政策,改向另一方傾斜。九五年美國批准李登輝訪美,李即宣傳「中華民國在台灣」,並直選總統,結果中共以試射導彈進行文攻武嚇;中共的反應挑戰了美國底線,於是美國派出兩艘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接着在台灣大選後又加強了與台灣的軍事交流。台灣以為美國傾向台灣了,於是李登輝拋出「兩國論」,結果促使克林頓在上海講出了「三不」。二○○○年大選,中共對台提出威嚇,於是布殊上台就直言要「竭盡所能協助台灣自衞」。阿扁認為有美國撐腰,可以有恃無恐了,於是提出「一邊一國」、「正名」、「制憲」、「公投」等議題。布殊這次的反應,不是政策向北京傾斜,而是對阿扁可能藉公投製造台海緊張,作出糾正。
兩岸關係最古怪之處是:政治上勢同火水,經濟上卻互為重要貿易夥伴,雙方經貿互相依賴愈來愈深。而兩岸政治又紛拉美國來「自重」,並不自求解決。兩岸問題充份表現中國民族的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