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項目統籌主任 李偉儀
「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於本年初公布。報告書一再強調,享用公共福利資格的基礎,反映於一個居民在一段持續時間內對社會的「貢獻」。「貢獻論」下,被淘汰者將被拋出社會保障安全網,失去綜援資格及須支付公共醫護服務的全部成本。誰被政府界定對社會無甚貢獻?包括本港居民的雙程證配偶及十一歲以下子女,以及居港未滿七年之人士。
措施的第一階段,自四月一日向香港居民的內地配偶(女性佔主要比例)和子女徵收公眾病房每日住院費三千三百元,急症室收費五百七十元,連一向提供免費性病治療的「社會衞生科」亦要收取七百元。第二階段將於二○○四年一月一日推行,綜援收緊,只有在港住滿七年的居民方可申請。
可以想像,自第一階段生效以來,高昂收費已令不少婦女和孩子得不到適切的醫療服務。「社會衞生科」的設立,本是為了防止具高度傳染性的疾病蔓延,措施卻令外地性工作者等高危組群延醫。
第二階段迫在眉睫,預期新來港婦女將首當其衝。很多新來港婦女領取綜援,是家庭出現喪夫、被虐等變卦而無以為計。收緊綜援措施,將把貧窮婦女趕向末路,被虐婦女不敢脫離暴力家庭。根據日前「同根社」發表(香港婦女於家庭工作崗位的重要性調查)顯示,新來港婦女對家庭、丈夫及子女所作出的貢獻,跟本地婦女無異。只是因為家務勞動不被政府視為貢獻,加上社會大眾對新來港婦女持負面觀感,就算她們的丈夫同樣有份納稅,建設社會,仍覺得她們不配享有社會福利。
政府提出新來港兒童如常享有社會福利也是「偽權利」說。孩子可領取綜援金,母親卻沒有,難道子女會眼巴巴看着母親餓死?孩子與母親共用生活費,事實上兒童的生活質素正受人口政策剝削。
與其說報告書是因應當前及預料未來人口特質而制訂配套設施和政策,不如說它旨在分化人口,粗暴剝奪「非我族類」的基本社會保障。政府一意孤行,只會帶來更為龐大社會危機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