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中國人,在感性方面而言,我堅信長期看好國內企業股票是在投資中國國運。這好像不符合精打細算的投資原則,但事實上,從投資的宏觀角度來看,一個投資者之所以能堅持己見,很有信心地長線持有,他一定對投資的地方有無限信心和感情(passion),惟其如此,他才不會因一時一刻的損失,或意想不到的挫折(setback)而沽清他去。他會待經濟周期回復,深信那些投資會帶來可觀的回報。
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帶有感性之投資者,當中表表者是鄧普頓爵士,戰後初期他看好日本的經濟潛力,更看好它那忠心、勤奮、敬業的國民,他預期日本股市應大有作為,於是他大量投資日本。
戰後數年,百廢待舉,股票便宜,PE是單位數,貨幣是數百日圓兌一美元。除了因戰時經濟重創,所以股票便宜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那時日本外滙有管制,可以把錢滙入但不能滙出,這個措施令國外投資者卻步。但鄧普頓深信日本已經歷最壞時刻,以當時勤奮的國民素質來看,應該是時候國運向上了。同時,他也相信待日本貿易日漸增大,與國外金融市場接軌是早晚的事,到時日本便要解除外滙管制了。不到數年,日本真的如他所料,外滙開放,股市、貨幣持續大升20多年,今日看來,這一切在日本已是歷史了。
但這種由極衰到極盛的模式卻還不時在某些國家出現,如果按照以上的模式,只要把日本換掉而代入中國,投資者便不難看到將來中國宏觀的證券市場前景。但要切記,中國市場正在發展期間,一定會遇到不少風浪和挫折,屆時便要看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了。
撇開宏觀的展望不談,即使是以傳統的財經數據分析,中國企業也應滿有前途的。今後數年,照中國政府預測,大概每年可以有7至8%的經濟增長,照這樣的經濟勢頭來看,那些管理良好,兼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要達到每年盈利增長20%並不是太難的事。即是說,5年盈利便翻一番,即使PE不變,股價會照比例增1倍,以今時今日的利息收益近乎零來看,這是極為可觀的回報,這還沒有把人民幣可能升值的回報算進去。並且,根據過往經驗,如果一家企業的盈利有持續的可觀增長,一定帶來PE膨脹,結果更有利企業的股價。
回頭再看看以香港為基地的大企業,因為過往經濟以地產獨大,自然大企業都以地產業務為主,即使是銀行業,其與地產相關的貸款也很大。不論地產的生意有多大,其本質都是受當地的經濟枯榮所左右,脫不了這個先天的局限。回歸前,香港因特殊歷史原因,令其土地價格有升無跌,造就了靠地產發大財的各種企業,但如今已是走向中港一體化,邊界日漸模糊,可以說中國龐大的土地資源令香港地產燦爛不再。這樣看來,香港藍籌股一族,除了個別國際性公司外,其餘皆沒有超卓的盈利條件。
隨着愈來愈多的中國大企業(國企或民企)來港上市,在此消彼長下,將來中國企業的市值很快超越藍籌市值,這是必然趨勢。金錢的流向也清楚顯示,國際投資者是為追逐中國企業而來,可以說香港證券市場的榮衰端賴我們如何更好配合中國企業來港上市。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