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之死 - 陶傑

鄉愁之死 - 陶傑

中國的總理溫家寶訪問美國,十分文藝腔地說,一道「淺淺的海峽,是最大的鄉愁」。
鄉愁,專指有家歸不得的痛苦。中國古代交通不發達,一個人離鄉別井,就不知甚麼時候再能回來。中國的詩詞,有一半就在吟誦鄉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從長安騎馬到洛陽,要走上三個月,沒有電話,沒有飛機,沒有傳真,這才有「鄉愁」。
但今天,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打一個電話到旅行社訂一張機票,不論墨西哥還是莫斯科,想回中國四十八小內就可以到,還「鄉」什麼「愁」?
溫家寶說的鄉愁,還有「地理觀點」的問題。他說一道海峽,隔成了鄉愁,那是指他溫家寶的故鄉在台灣的宜蘭縣,他身為中國高官,一時難以自由回鄉呢,還是許多台灣人,家鄉在福建的漳州廈門,因為海峽阻隔,無法回鄉?
據查考,溫家寶原籍不是台灣,因此他對台灣,無所謂鄉愁;而台灣人去福建、上海、北京也早已自由往還,許多「台胞」,包括來自台東的「小黑子」柯受良,早已在上海落戶生根,還有美女模特兒侍奉在側,台灣人可以定居大陸桑拿浴室的溫柔鄉,而大陸人民沒有幾個原籍台灣,不必視台灣為鄉。溫家寶的「鄉愁觀」,有點像侯德健的《龍的傳人》的頭一句:「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除非侯德健是入了美國籍的高等華人隔着太平洋,啃着麥當勞看中國,東方,就在眼前身邊,還「遙遠」個屁?
如果入了美國籍,就不該有「鄉愁」,因為美國政府沒有持槍迫任何人入籍。既然無限惦念着故鄉,乘飛機回中國定居,建設祖國就是了。到了二○○三年,如果還有中國的文藝青年在滿紙鄉愁長鄉愁短的「創作」,通通是無病呻吟的偽善之音,就像中國「詩人」聞一多,去了美國留學,適應不了新環境,滿腹牢騷地吵着要回國,有肉麻無比的「詩」為證:「太陽啊,神速的金鳥,太陽,讓我騎着你每日繞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
就這種泡沫情感,以所謂鄉愁的苦戀來包裝矯情,令人想起魯迅說的,在中國,「人」還沒有真正的萌芽。
連香港新界的望夫山,也早已不再成為風景了。
二十一世紀,沒有人再賣豬仔,即使乘着難民船到金山的唐人街,也買得到香港的八卦周刊和《還珠格格》的翻版VCD。這還有「鄉愁」?趕快買一張回北京的單程機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