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當代美國最具影響力新聞工作者的白德理(RobertL.Bartley)星期三在紐約因癌症逝世。白德理先生不僅長期擔任《華爾街日報》主編、不單一手豎立《華爾街日報》的言論權威地位,他更是促成「列根革命」、令自由經濟理念重新主導政府政策的先行者。著名專欄作者BillMurchison更認為,若果沒有白德理及他的評論版,美國經濟不可能扭轉七十年代那種奄奄一息的局面、自由市場理念不可能在世界不同角落開花結果、共產極權制度也不會崩潰的這樣快。
這樣的評語並不是過譽的。當白德理先生在一九七二年開始負責《華爾街日報》評論版工作時,美國正處於經濟疲軟、越戰失利的內憂外患中,當時不管共和黨或民主黨的領導人都不懂得怎樣擺脫困局,他們想着的依然是透過跟蘇聯談判裁軍平息外患、透過政府微調經濟令美國經濟回復增長。
然而白德理先生並沒有跟隨這種主流政治想法。相反,他很快便提出了以減稅刺激經濟、以減少政府干預復甦經濟的基本思路;很快便提出增強軍力對抗蘇聯威脅的外交政策新思維。在他不斷鼓吹及推動下,愈來愈多人認同減稅及減少政府干預經濟的想法、愈來愈多人認同以實力回應蘇聯威脅的想法,包括列根。結果在列根當選總統後,白德理的想法便從一種意見、一種評論變成政府全力推動的政策、變成廣被接納的主流政策思想,甚至民主黨的克林頓總統也不得不公開表示要放棄「大政府」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政策下,美國經濟回復動力,重新成為經濟超級強國;美國軍事實力回復優勢,大大加快了前蘇聯集團這個邪惡帝國的土崩瓦解。
從這樣的結果看來、從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發展來看,說白德理先生的「銳筆」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令自由信息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實在不是過譽的評價。
相對於美國來說,世界很多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受政府有形之手蹂躪的更厲害,這些國家及地區其實更需要像白德理先生那樣高舉「自由公民、自由市場」(freemen,freemarkets)旗幟的評論者、新聞工作者。現在白德理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貢獻、留下的榜樣卻不會因此而湮沒。我們更希望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能湧現像白德理先生那樣的人物,讓自由市場理念、讓公民自由信息能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並且能在各個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社群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