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秋高氣爽是行山遠足的好季節,但港人常於郊外感染的叢林性斑疹傷寒數字逐年遞增,食物環境衞生署提醒市民,該疾病已成為本港的風土病,愛好行山人士事前應做足保護措施,若不幸受感染又得不到適當治療,死亡率更高達百分之六十。
叢林性斑疹傷寒主要由棲息於郊外的恙蟎傳播。食環署顧問醫生(社會醫學)(風險評估及傳達)何玉賢指出,叢林性斑疹傷寒已成為本港的風土病,今年首十一個月已有十二宗證實個案,尚有七宗個案正在調查中,而去年全年只有八宗。
何玉賢表示,叢林性斑疹傷寒主要集中於夏至秋季的熱門行山季節,衞生署數字亦顯示,十二宗證實個案中,有九宗在十月及十一月發現。患者多會出現發燒、頭痛、出疹及結膜充血等病徵,潛伏期由六天至二十一天,而被恙蟎咬傷的部位會發生潰瘍,周圍有紅暈,並蓋有焦痂。若得不到適當治療,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六十。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袁銘志表示,恙蟎的體形很小,身長只有一至二毫米,體呈紅色,其幼蟲透過叮咬動物吸吮血液時傳播疾病,而恙蟎的幼蟲喜歡在人體衣物與皮膚較緊貼的部位聚集,如腰間及腳踝等位置。
袁銘志表示,行山遠足人士在郊遊時應穿着淺色長袖衫褲,並於身體外露的皮膚及衣物上噴上昆蟲驅避劑,盡量避免接觸路旁長草及避免在叢林中休息。如需進一步查詢叢林性斑疹傷寒資料,可致電衞生署熱線28680000。
另外,食環署針對貨物處理區、貨倉和工廠大廈的鼠蚤指數達至爆發的高風險程度,促請該等地方的管理人員和員工加強防治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