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前線:<br>每日死4個忽然運動易猝死

健康前線:
每日死4個忽然運動易猝死

本周二一位年僅30歲表面上身體健康的警員在體測後突然猝死,原來香港每日平均都會有四宗猝死個案,死者都是約30-40歲精壯之年,而八成猝死個案是源於心血管病,其中冠心病便潛伏逾十年,所以就算自詡健康的青年人亦應該留意!

記者:邵超 攝影:梁細權
模特兒:Fa(StarLegendWorkshop)

醫生金句
「唔少人聽到尖叫聲,又或者係情緒忽高忽低,就會發現自己有心跳加速、心悸同胸部翳痛嘅感覺,呢啲都係部份引發猝死症狀嘅典型例子。」
心臟科專科醫生 高德謙

猝死是一種突發性的自然死亡,任何時間、地點,死亡都有機會從天而降。高醫生表示,突發性心臟停頓(SuddenCardiacArrest)是猝死最常見的死因。由於血管栓塞,引致心律不正、紊亂而快,心臟突然停頓,數分鐘內不能供血到全身,尤其是大腦缺氧,就有機會死亡。

■如在最近數天曾經昏厥,應減少進行刺激活動。

感冒初愈最易病發
猝死事出突然,原因大抵離不開心臟或腦部問題。現時對於猝死仍有許多謎團,而且愈趨年輕化。三十五歲以下的青年猝死,可能與肌肉肥厚症、心臟血管先天病等有關,但這些因素可能是隱藏性的,很不幸,部份死者生前首次病發時已經猝逝。
綜合猝死個案發現,死者可能在意外發生前數天,已有輕微心臟病發的症狀,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有病或高危者低估了這些症狀的嚴重性。至於由病毒引起之心肌炎,往往患者初時只有感冒象徵,感冒初愈的數天,是最常發生意外的時間。更有研究指猝死的場所,工作場所約佔三分之二,可能與壓力和長時間工作有關。



心血管病變難測
部份曾經經歷猝死的人,因搶救及時,幸運地從鬼門關裏繞了一個圈子又回來後,才發現自己患上心臟病。
「心血管病係慢性疾病,心血管可能從十幾歲開始已經出現病變,經二、三十年先閉塞,但一直察覺唔到。」人體內布滿無數大大小小的血管,要找出出現病變的地方,必須靠精密的儀器。香港港安醫院購入本港首部快速磁力共振掃描儀器,新儀器的速度快、影像更清晰到可精確至顯示3毫米的血管,掃描影像較仔細。定期作檢查身體,及早發現身體的毛病,便能防患於未然。



每日做30分鐘運動
許多較引人注目的猝死個案,皆與運動扯上關係,究其原因,錯不在運動,而是運動習慣問題。沒有做運動習慣的人,卻偶然興致勃勃地於周末或假日做運動,如行山、跑步、進行球類活動等,體內腎上腺素上升使心跳加快,心臟有機會因負荷過重而停頓。故此運動安全守則,首要是保持每天做30分鐘運動的習慣,並留意上文所述的猝死前的徵兆,即使是經常做運動的人,亦不應高估自己的體能。

■進行磁力共振掃描的時間,視乎掃描的範圍大小及種類,過程不會造成痛苦。

■游醫生指新儀器的影像清晰,可以做到更準確的身體檢查。



男性為高危族猝死高危因素
1.先天性心血管病
2.高血壓
3.低密度膽固醇過高
4.糖尿病
5.猝死病史
6.家族有冠心病史
7.抽煙
8.年紀大
9.男性
10.飲酒

■現時醫學界鼓勵盡量替高危者植入心臟除顫器,24小時自動監察心律及發出電擊,令心律回復正常,有效預防心臟猝死達99%。

■心血管病是慢性疾病,不會一下子出現血管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