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民主派在十一月區議會選舉中取得勝利後,馬上有不少論者指出,市民對政府與保皇黨不滿而把票投給民主派,並不是因為欣賞民主派,民主派切勿驕傲自滿。
相信民主派對這種選民情緒已有一定掌握,所以在選舉勝利後未有大事慶祝、未有鋒芒畢露。民主派在選舉後追擊委任制,是恰當的做法,因為這是保障市民的權益。一百多萬市民在投票箱所表達的意願,不能被特首通過委任一百幾十個人就一筆勾銷。
但是,近日從新聞報道見到民主派在示威行動中用了「政治殘廢餐券」的字眼。這是民主派的常見陋習:為求出位以情害意,以為慷慨激昂就是大義凜然,因而削弱了對中間游離支持者的吸引力。
委任制不對在於閹割民意,就憑這點已有十足理據,不必以過激口號譁眾取寵。說委任制是政治免費午餐也可以,因為這可以用來諷刺一些經常批評福利為免費午餐而又愛惜政治委任制的所謂精英。
但早前已有人指出不應稱呼委任制為政治綜援,因為綜援不應用來顯示貶意。綜援是社會對貧苦和弱勢人士的道義責任,我們對被委任的區議員絕對沒有道義責任。
「政治殘廢餐券」一詞未必想把傷殘人士拖下水,但難免有人有此聯想。用這樣一個稱謂豈不是又是傷害了傷殘人士。
反對委任制亦應校準目標。我們首先針對的是的制度,其次針對的是可以借此弄權的人,包括特首及其一眾支持力量。至於被委任的人,有的確實是為名為利為權,也有一些真的是為了服務社會。民主派應避免打擊一大片,有些真心想服務而被委任的人看到「政治殘廢餐券」一詞時,會覺得民主派咄咄迫人。
在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一役中,民主派出力甚多,但民望因此大升的主要是一批法律界人士,因為他們據理力爭、不亢不卑,用知識和理據全面擊倒特區政府,而不是憑藉激情和煽情。
香港基本上是一個平和社會。以理服人不但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也是基層市民的價值觀,此所以法律界的政治明星的民望是跨階層,並不局限於中產階級。
立場應該堅定,態度卻應該盡量溫和與從容,這是最貼近民情的定位。激情是可以有的,尤其是當當權者行為太過份的時候,但激情應發自內心而不是為了出位。以激情譴責錯誤是恰當的,但不必刻意侮辱、醜化、貶損政治上的對手。這樣才能贏得民眾的尊敬。這樣才能讓市民相信:即使民主派一旦掌權也不會弄權。
區議會選舉結果帶來了民主勝利的喜悅和改革的曙光,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的民主路漫長,香港的也一樣。階段性的勝利絕不能沖昏頭腦,香港市民對民主改革亦沒有盲目的憧憬。民主派要爭千秋而不是爭一時,要據理力爭,但要戒掉咄咄迫人、偏激煽情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