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認購表格為何供不應求?

理財智慧:認購表格為何供不應求?

為何香港多次大型新股招股活動,都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市場混亂呢?過往的經驗有北京控股、Tom.com等,或多或少都對香港的銀行體系造成一些考驗。
最近長城汽車招股,首天派發表格25萬張,瞬即派完。有市民拿不到表格而投訴,認為是有人刻意要造成很狂熱的現象,吸引多些人參與認購,結果有關招股機構要加印多些表格,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香港有七百萬人口,但根據早前交易所的統計,直接參與股市的人口只有80萬人左右;就算計入自然增長,直接參與股市買賣的人,相信約在100萬人左右。由於並不是所有股市參與者都會認購新股,因此表格有100萬份以上,相信已甚為足夠。
為何銀行派發表格之時,表格會很快派完?除了有些人會多拿表格,送給朋友或作為填寫錯誤的後備外,亦有些表格會落在股票經紀行手中。如果拿一份認購新股表格一看,便會發覺表格的右下角會有經紀專用的一欄。
欄內會有經紀號碼與經紀印章的資料,如果從銀行取得的表格,這欄內應該是空白的。

無本可以生利
認購新股是需要繳付一些交易費用,而以中國人壽為例,內裏已包含了1%的經紀佣金。如果在表格的經紀專用欄內蓋上了證券公司的印章,這份經紀佣金便歸於證券公司。就算白表申請人並不是有關證券公司的客戶,證券公司也可收取有關佣金。因此,如果你是證券公司負責人,你會怎樣做?當然是盡量搜羅白表,然後蓋上公司印章,再把表格分發出去。有了這種接近「無本生利」的生意,表格很快派完,是可以理解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