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居 - 鍾偉民

故 居 - 鍾偉民

「故居」,對城巿人來說,好奢侈;我們都住大廈,遠望,千百個框框裏其中一個小方格,就是生命某一個段落棲止過的「家」;這個「家」,一遷出去,就不能回望;回望,了無痕跡,你分不出哪一個方格,曾框住你這一戶人的悲歡;於是,我們說:香港,是一座沒有記憶的城巿。其實,不是城巿沒有記憶,是我們不容易在城巿找到記憶;一切都在變化,流逝,渺不可尋。
我在澳門,是有幾個「故居」的;我住過的地方,遷出去,就離奇地,沒有新的住客,三十年,連屋頂都草木繁茂,像人境裏一座座墳。
請澳廣視的朋友去拍路環「水鴨街1號」,這天,周圍大興土木,我這座墳一樣的「故居」,竟然有人在髹牆,紅漆剝盡的破木門,再一次敞開,還有工人搬了磚瓦去修補。大概澳門要辦甚麼運動會,為免遊客四出觀光,遇上這麼一幢不光彩的破屋,都趕在前頭做點事。
「故居」前面有塊「圓形地」,汽車在這裏迴旋;過去,圓形地是路環人的「中央公園」,島民能免費觀賞的第一部黑白電視,就設在園裏,「當時,我就負責技術支援。」攝影師阿新,也是路環人。園中有一株龍眼樹,今天還在,但周圍老樹都砍去了,要改成花圃;改花圃,有個好處,承辦商就可以不斷更換四時花卉,工人也可以不斷有活計;樹,太巍峨,太獨立,有時候,會阻礙人的進路,或者該說,財路。
「人非草木,誰屬無情?」這話最荒謬;草木有情,無情的,從來是人。
「故居」,是租住的,有記憶,但沒有業權;三十年前,外祖父曾在屋中停靈,遺體要從那條狹窄的木樓梯抬下來,仵工都好狼狽。樓梯黑濕霉爛,但沒有塌毀,二樓小房間面向水鴨街那扇窗,推開來,彷彿還可以聽得見電燈局那兩台發電機的長嗥,「以前,電燈局的福伯就住在樓上。」隔壁王道生告訴我;他以前做道士,為外祖父的喪事誦過經,也傷過神。島民的記憶,像高樹一樣,妨礙推土機的前進;王道生的路環,阿新的路環,我的路環,或者,都只是一座從沒存在過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