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測試罐頭 愈貴含量愈高<br>吞拿魚含高水銀孕婦勿多食

美國測試罐頭 愈貴含量愈高
吞拿魚含高水銀孕婦勿多食

【本報訊】多吃魚類對健康是好還是壞?繼早前本港醫學界就本地食用魚含水銀量掀起爭議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最新的測試顯示,愈貴價的罐頭吞拿魚所含的水銀量愈高,美國當局計劃向孕婦或打算懷孕的女性發出警告,呼籲她們每周不宜進食超過十二安士吞拿魚等各類煮熟魚類,亦不應只固定食一種魚。該局專家更建議該等高危人士將吞拿魚食量減半。本港醫學界認為,雖然因食用吞拿魚而導致體內水銀超標的機會很低,但孕婦也應對此提高警覺。 記者:譚暉 陳廣慧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較早前測試了三百個吞拿魚罐頭的樣本,結果顯示,貴價的罐頭長鰭吞拿魚、和吞拿魚扒所含的水銀含量較高。其中罐頭長鰭吞拿魚的平均水銀含量,達每一百萬份魚肉含0.358個水銀單位,是一般罐頭雜類吞拿魚每百萬份含0.123的三倍。

應進食各式各樣魚類
該局轄下的食物諮詢委員會將聯同環境保護部門,警告最容易受水銀影響的高危市民,包括孕婦、哺育中的母親、計劃懷孕的女性、和小孩,要對此提高警惕;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也將在明年推行一連串的教育市民工作。該局早前已呼籲孕婦不宜進食鯊魚等四種含水銀量高的魚類。管理局建議以上高危市民,每周不宜進食超過十二安士煮熟的魚類,並應多進食各式各樣的魚類。該局負責該項測試的醫學專家DavidAcheson更向美國傳媒表示,孕婦每周不宜進食超過六安士的吞拿魚。
根據該局規定,魚類含水銀量不得超過每一百萬份含一個單位水銀,而世衞組織的指引,成人每星期所吸取的水銀量,每公斤體重不超過3.3微克;而孕婦之上限為1.6微克。
本港食物環境衞生署的顧問醫生何玉賢早前曾建議市民,每周最多可吃十二片吞拿魚刺身,而孕婦則應將份量減半,最多只可吃六片。食環署○一至○二年間曾驗出五個海產樣本超標,主要是吞拿魚等魚類別。

水銀會破壞胎兒神經
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水銀會破壞全身各個器官,包括腦、心臟、肝臟和腎臟等,特別是胎兒的神經系統。孕婦體內的水銀含量若過高,有機會令胎兒畸形、智力受損、智商低、甚或智障。
她續說,愈厚肉、愈大條的貴價魚,魚肉所含的水銀成份愈高,因此吞拿魚是屬於水銀含量高的一類。另外,矜貴的魚翅也含有水銀,而且愈粗的魚翅的水銀含量也愈高。她說,雖然魚肉含有飽和脂肪酸有益身體,但消費者也不應忽視魚肉中所含的水銀含量。她建議,市民可以選擇進食一些體形較小的魚類,對身體更健康之餘,這些魚類也較廉宜實惠。
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指出,捕獵性的大魚如吞拿魚、劍魚及鯊魚等,在捕食其他小魚時,不斷在體內累積水銀毒素;因此這類大魚的魚肉,水銀含量也較高,而孕婦應盡量減少食用這些魚類。但他強調,至今並無證據顯示,有孕婦因為進食魚類而影響胎兒生長。

美國測試指出,罐頭吞拿魚愈貴價水銀含量愈高,孕婦及哺乳之婦女不宜多食。

劍魚

大鯖魚

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