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關進食魚產可引致水銀中毒的議論,令部份市民對餐桌上的那尾魚不禁敬而遠之;但原來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數據顯示,絕大部份在香港出售舢魚產的水銀含量都遠低於世衞建議水平。同時專家亦認為,現今仍然無實質證據證實,長期大量食用魚產會令人體內水銀含量積聚或構成任何損害,所以市民亦沒有需要從此戒吃海產。
至於如何在進食海產時避免攝取過多水銀,註冊營養師樊浚賢有一些建議可讓大家參考:
1.少吃內臟:所有生物的肝、腎、脂肪或甲殼組織,通常都是重金屬及其他毒素聚積的地方,所以應減少進食魚皮、魚頭或魚腸等部份。
2.雙貝類較螺類好:雙貝類如蜆或蚌等,主要靠吃浮游生物維生,而螺類如東風螺則屬肉食者,喜歡進食同類的殼或其他生物的腐屍,故較易受污染。
3.進食時適可而止:根據美國建議,每周吃魚不多於2.2磅的話,身體的排毒機制應當可排去微量的重金屬。
4.吃小不吃大:體積愈大的魚類如鯊魚或吞拿魚等,生長期愈長,重金屬愈容易積聚。
5.硒有助排毒:研究發現硒能有助排走體內的水銀,而西蘭花、番茄、果仁或全麥類等均含豐富的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