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藉互信化解利益猜疑

陸叔理財:藉互信化解利益猜疑

近日市場經常談及金融市場的利益問題,無論遠至美國,或近至本港,利益問題都成為熱門的話題。但在討論利益這個問題前,我們或許先要想一想,何謂「利益」?到底利益怎樣影響市場的運作?
就以美國為例,美國證監要求證券分析員在撰寫的公司研究報告時,公開他們有否買賣相關公司的股份,以防止出現利益衝突。這個建議當然有其好處,至少可以令投資者加深了解分析員對某些股份的看法。問題是,如果硬性要分析員披露持盤狀況,對分析員本身又是否公平?
如果分析員的持盤與建議不同,這又代表甚麼呢?代表分析員言行不一致?反映分析員夠客觀?還是反映研究報告不夠專業,就連自己亦不敢作出相應的買賣行動?
當然,分析員不買賣自己研究的股份,並不代表不專業,因為不買賣自己分析的股票,思維往往會較為清晰,研究時出錯的機會亦會減小。但如果對自己的分析真的很有把握時,吸納自己認為值得買的股票,其實亦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硬性規範分析員每次吸納股份時均要作出申報,這反而可能會引起市場不必要的猜疑,阻礙市場的健康發展。
其實最佳的方法,是鼓勵分析員自動申報所持的股份數量。如果分析員覺得不會影響其日常的研究工作,相信大多分析員均會樂意作出申報行動;反之,如果分析員覺得這會影響他們的研究工作,我們亦不應強人所難。
任何事如果存有太多猜疑,最終只會令問題愈來愈多。如果市場能建立互信精神,在沒有不必要的壓力下,分析員的工作亦會進行得較為順利,對市場而言絕對是利多於弊。

讓投資者監察
我們必須相信他們是專業的,因為如果他們不夠專業,亦不可能在市場生存,因為當投資者發現他們的分析欠準確時,自然會對其研究投以不信任票。無論有沒有規範,投資者均曉得自行對分析員作出監察。不要忘記,不少投資者本身亦甚為專業,對市場的了解絕不比專家為遜色。
由此可見,任何利益的問題的發生,其實都不外乎是人的互信精神未能發揮而已。只要我們相信分析員的專業精神及態度,便不需要太多的規範,市場的運作亦會十分順利。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