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建築命途坎坷

香港歷史建築命途坎坷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剛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實在可喜可賀。對文物古迹的尊重,不單單是一磚一瓦,更重要是看它的歷史,我們子孫後代無法走進過去歷史的走廊,但文物古迹就是最好的印記。天主教香港教區作為一個非牟利的宗教團體,能夠如此有誠意及竭力保護歷史文物,並且獲得聯合國獎項,實在值得欣賞。

長春社時事研究組

同屬宗教團體擁有的馬禮遜樓及甘棠第,雖然同樣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卻暫時未有幸獲獎,更可能面臨清拆。甘棠第位於中環堅道,業主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去年以擴建教會為由,向屋宇署申請拆卸甘棠第,由於只屬「二級歷史建築」,政府不能在現存的法例下有效地阻止有關清拆,但此舉遭環保團體、中西區區議員及居民強烈反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暫時擱置清拆計劃,與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商討補償方案。不過,事隔已經一年多,除了政府和業主,沒有人知道有關進展。

馬禮遜樓命運未卜
另一古迹馬禮遜樓位於屯門青山公路何福堂會所內,由於有地產商窺覬地皮欲作住宅發展,業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可能因此申請拆卸馬禮遜樓。
不過,為阻止古迹被夷為平地,民政事務局局長已於十月三十一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馬禮遜樓及鄰接土地宣布為法定古迹,任何建築物一經定為法定古迹,將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不得拆卸或干擾。不過,條例亦賦予業主反對的權利,上月底,即在限期前,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亦已按法定程序提出反對。結果如何,有待行政長官或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發落」。
三個古迹的故事,說明幾個香港古迹保護的事實和困難。

1.沒有業主的衷誠合作,歷史文物不可能得到最好的保護。即使建築物或土地不是私人擁有,而是屬於宗教團體,也不能保證歷史建築物不被拆卸及用途。
2.公民力量在甘棠第的例子上充份發揮了它應有的角色,公民對屬於公眾財產或資源的古迹,表達了他們希望保留甘棠第的聲音,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應享的權利。因為我們表達了意願,甘棠第可以暫時幸免於難。
3.不過,即使有了社會的共識,沒有相關的政策,任何已列為一級、二級或三級的古迹一樣可以隨時毀於一旦,就算最強勢的政府也干預不來。馬禮遜樓極具中國現代歷史價值,由著名抗日將領蔡廷鍇於一九三○年代末建造,後借予達德學院,培育不少中國著名學者,影響中國的命運。但當業主申請要拆卸,我們只差一點,便眼巴巴看着它塌下來。

古迹屬於公眾財產
歷史古迹屬於一種公眾財產,代表了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感情,甚至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永遠不能新造出來,很多國家地方十分尊重古迹,明文規定如何保護歷史古迹。新西蘭的古迹保護工作不錯,在一九五四年,根據保護古迹的法例已經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古迹基金組織(NewZealandHistoricPlacesTrust),確認及保護新西蘭的歷史文物,凡列作古迹的地方,任何拆卸、改動,必須得到該組織的同意,在地區規劃時,亦必須給予有關考慮;另一方面,該組織亦會協助古迹業主找尋最合適的古迹發展計劃,不少古迹現時已經是遊客熱點。

政府應推詳盡政策
政府現正進行古迹保護政策檢討,希望檢討報告不是紙上談兵,認清方向,提出一套詳盡的古迹保護政策的架構,破解現時古迹保護及土地權益的困局。一個當前可以做的是成立一個古迹物信託基金,促使更大公眾參與。但在這一切一切都有待發生前,希望兩個擁有的馬禮遜樓及甘棠第的團體以保障公眾及後代的利益為前提,重新展開談判,勿拆卸古迹,把歷史清洗掉,當上「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