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敲響管治喪鐘

區選敲響管治喪鐘

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首席講師
史文鴻

今次區會選舉民建聯大敗,不但是對特區政府小圈子管治敲響喪鐘,也說明六年來特區政府施政的多番失誤,要付出政治代價。儘管選舉前社會散播着地區事務比政黨背景及民主立場更重要的訊息,但大量中產及年輕選民投票支持民主派陣營,就說明社會對特區管治的不滿,已經到了要用選票來積極表達的地步。

1民建聯應吸取教訓
今次民建聯應從慘敗中總結出教訓:它應明白到一個政黨的發展,不應依仗政府提供政治既得利益的籠絡,盲目支持政府及違背民意行事。結果,特首與高官沒有機制迫使他們承擔政治代價,但民建聯就要恒常面對選舉的真理時刻。
民建聯若真是要走向人民黨,就要代表全民各階層的利益,特別香港強大的中產力量,才可以成為大黨,除非它接受自己只代表傳統左派的小圈子,靠有限的鐵票及與政府交換政治利益來維持,那還有甚麼政治前景呢?

2政黨多元化發展
今次自由黨能於廿三條立法上釜底抽薪,反映出市民透過區選讚許支持,說明自由黨也可以有條件爭取市民擁護而成為有廣泛代表性的人民黨力量,它們的優勢是可以爭取到商界的全力經濟支持,以鞏固後者的廣泛代表性及與政府議價的能力。
未來香港政黨政治的發展,已經見到民主黨、民建聯及自由黨三分天下的端倪,三黨如何定位和競爭角力,就是香港政治發展的關鍵。

3尋求政治共識的管治模式
七一大遊行反映出市民大眾不滿政府,廿三條立法前自由黨臨崖勒馬,區選民建聯慘敗,為盲目支持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而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說明執政大聯盟已經壽終正寢,沒有政黨再能一廂情願支持特區政府,否則只是步向來年立會選舉的死亡谷。
特區政府在眾叛親離的境況下,變成政治植物人,不能再行使過往的管治威信。不過,這其實是件好事,起碼政府在區選警號之下,不用付出沉重政治代價就吸取到教訓。
筆者相信特首和特區政府過往最大的政治盲點,是相信在不完全民主的制度下,可目空一切及為所欲為,不但碰至焦頭爛額,還連累了政治夥伴。如今政府應該開明理性,盡量與各黨派尋求最大的政治共識,才可避免社會進一步分化及敵視政府,及進一步改善形象和管治。
特區政府眼前最大的考驗是應否委任區議員。希望政府要謹慎行事,若果不能使市民大眾見到委任真能公平公正,反映出委任議員能代表社會整體利益,就千萬不要委任,否則只會變成變相否定選舉的公平結果,進一步與民為敵。一個理想的做法,是希望透過立法會或其民政事務委員會,提出一個大家共同接受的名單,政府也可提供名單,以供一個可謀求共識的機制來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