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富財論:股神會否垂青國壽?

均富財論:股神會否垂青國壽?

認購新股的熱潮,是否又再重臨?長城汽車(2333)招股出現人龍,令人想起過往北控(392)及Tom.com(8001)的認購情況。報道稱投資者嘗過人保(2328)上市升5成的甜頭後,希望再下一城,賺取街外錢買份聖誕禮物。能否如願?天曉得。

昨天招股的中國人壽(2628)應該是這輪招股潮焦點所在。繼人保之後,突然間市場對保險公司的注意力直線上升,以往的盈保及中保都似乎未曾有過這麼大的吸引力。國內的保險市場是否真的是一個金礦?
當大家捧着中國人壽的招股書時,可能都會有一個難題──究竟如何分析保險公司的投資價值?畢竟香港上市的保險公司為數有限,鮮有機會接觸有關資料,突然間出現如此多內地保險業投資對象,眾人頓感被殺個措手不及。
由會計師講解如何分析保險公司投資價值,略嫌稍欠說服力。咱們何德何能,膽敢指點江山?不如向巨匠偷師,看看有沒有一招半式可以傍身。

判斷好壞有準則
畢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BerkshireHathaway)舉世知名,但投資者可能未必有留意,其實這旗艦主力業務正是投資保險公司。沒錯,畢菲特在2002主席公開信中劈頭第一句就說:「公司的重心業務正是保險。」因此,要理解巴郡,首先要明白如何理解保險公司。
那麼保險公司是好是壞又如何判定?畢菲特指出,最重要是看看公司籌期(float)籌得多少、籌期的成本如何,以及兩者未來的走勢。
「籌期」是指公司手揸並不屬於自己的錢。保險公司所收的保險金是為了預備將來賠款,但由收取保險金至真正賠款那一刻,中間可能相隔多年。在這期間,保險公司會將這筆收取的保險金作出投資,以賺取回報。
當然,用他人錢財進行投資這麼着數的舉動,不會無風無險。假如收取的保險金未夠賠,公司會出現虧損,這就是所謂「籌期的成本」。
假如籌期的成本低於市場上的資金成本,這間保險公司便極具投資價值;相反,假如籌期的成本比其他資金成本為高,這保險公司的經營便算失敗。
巴郡的籌期成本如何?畢菲特說,多年來巴郡的籌期成本是低於零。換句話說,是客戶付錢給畢菲特叫他籌期,如此着數,怪不得是美國首富之一。
事情永遠有例外,01年的世貿事件,巴郡的籌期成本便高達12.8%。這世界永遠沒有免費的着數,巴郡能有驕人成績,完全是管理層的功力。
投資者可以如何計算保險公司籌期的數目?粗略來說,將準備賠款的儲備加上未賺保險金儲備,減去資產內有關應收、預付及延遞數目,就是籌期。巴郡在這方面的總數在02年達412億美金,厲害!至於中國人壽能夠籌得多少期,投資者可以自行判斷。
有甚麼方法可以維持極低的籌期成本?畢菲特說有3點:開保單要有堅定的紀律、保守地計算賠償儲備,以及要避免一些看似無可能的事件發生,影響公司的周轉。這3點全部是知易行難的教條。畢菲特其實是在說:「沒有我這樣本事,切勿沾手保險業。」

維持低籌期成本
中國人壽又是否畢菲特眼中的優秀保險公司?撇開甚麼「籌期成本」這項投資者未必識計的複雜數目字,單從以上3點教條,中國人壽又是否合格?眾所周知,未重組前的中國人壽,有一批保證高息的保單,這次上市是先將這批蝕本的保單抽離,才可以成事。這間由頭砌過的保險公司有否足夠時間資料證明具投資價值,投資者不妨自行定奪。
縱使如此,中國人壽招股反應一定理想。有這麼多的策略投資者捧場,必定是成功的上市活動。問題是,畢菲特會否同樣有興趣投資於中國人壽?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www.gthk.com.hk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