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財經媒體的主要話題,自然是連串新股掀起的認購熱潮,其中一個探討的角度,是忽然全民皆股,會否是市況快將見頂的徵兆。以現時股票的表面數據,以及投資情緒,縱使全民皆股,亦不似會忽然大逆轉。
97年中資股依靠注資概念,五六十倍PE也照炒可也,2000年科網股更加沒有業績支持,但目前的中資股普遍仍是20倍PE以下,不少尚有股息率支持,數據上危險性較低。
當然這不外是表面分析而已,中國經濟會否因過熱而出現調控,甚至自然泡沫爆破,抑或一帆風順持續增長,才是真正的關鍵。不過筆者始終學乖了,寧願等待轉勢數據,也不在升浪途中估頂。
新股熱潮中引出了一大班股壇新兵,對經紀而言其實不盡是好事,筆者便聽了不少經紀朋友的訴苦電話。無可否認,熱門新股的贏面甚高,不過依然存在閃失的機會,而且分配的比率不會高,尤其是中國人壽(2628),回撥的機制應該甚低,以過往新股反應案例參考,實質超額比率應該至少三四十倍,即是分配比率應是3%左右。
一位經紀朋友有不少客戶,表示希望盡沽所持組合,騰出資金認購新股,其實一來一回相當無謂,分配3%,賺足5成也只是1.5%,可是好言相勸卻捱罵一場。還有不少人不知規矩,在甲乙丙丁證券行都入票,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又不知誰來負責,總之錯在哪裏,捱罵的都是經紀。
現在不少人都懂得借錢認購,但筆者勸經紀朋友,一定要清清楚楚向客戶解釋風險所在,否則日後有爭拗的話,以現時監管機構的思維,一定是站在客戶一方,無謂貪圖少許生意,好心做壞事之餘,尚有麻煩跟尾的風險。
其實最值得擔心的,是暗盤交易再次活躍的風險,很多時候暗盤交易文件未必足夠,市況波動後存在不認數的風險,曾經見過對簿公堂追討逾千萬元的個案,也有不少求情的傳聞。以不少股壇新兵的水準,盲目參與暗盤交易的機會是絕對存在。好像歧視小投資者,但見過太多不求甚解的散戶,實在太明白這個行業的難處,凡事循規蹈矩是最好,千萬不要胡亂博出位。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