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之城 - 陶傑

魚蝦之城 - 陶傑

香港的政治質素,親中政黨主席辭職,抱怨受董班子所累,說跟隨政府,一心以為榮辱與共,哪知沒有共榮,只有「共辱」。
太寒酸了。有選舉就有落敗,在民主的大格局裏,落敗並不是甚麼恥辱,相反更是將來東山再起的蓄勢時機。
英國首相邱吉爾,一生就經過兩次競選的落敗,第一次,邱吉爾剛在桑德士軍校畢業,年方二十四歲,競選國會議員,選區名叫Oldham,選票不夠,輸了。
敗選之後,邱吉爾當了記者,奉派南非,隨同英軍採訪當時的波爾戰爭,英軍的火車出了軌,遭到游擊隊伏擊,記者邱吉爾施展出在軍校學來的知識和勇氣,提槍上陣,擊退敵軍,成為英雄。回國之後,邱吉爾再競選下議院議員,這次勝出了。

第二次落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首相大選,邱吉爾以為領導國家抗擊納粹有功,一定可以連任。哪知選民卻認為首相能打仗,未必會治國,決定給戰時聯合政府的工黨一個機會,邱吉爾以戰爭勝利者之尊,競選連任首相,偏偏卻落敗。落敗之後,邱吉爾沒有怪英國的選民:「我領導大家抗戰,本來以為可以榮辱與共,哪知道你們忘恩負義,我為國家帶來光榮,你們卻報答我恥辱。」邱吉爾沒有怨誰,他說:「對一個領袖殘酷,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的象徵。」
這才是精英的見識,這就是民主的器量。
保皇黨的幕後領袖董特首,在北京述職,又被記者問:甚麼時候下台,董建華說:我服務社會的決心,仍然非常大。
正如「辭職容易,留下來應付挑戰更難」,這是一種很奇怪的中國式思維邏輯。
宋太祖趙匡胤,起兵攻打南唐,準備派兵渡長江。南唐李後主還在與一群奴臣聲色犬馬,驕淫玩樂。趙匡胤快要殺進城來了,李後主問群臣怎麼辦,其中一個文人「跟班」,名叫張洎,他告訴李後主:宋兵一來,我就第一個殉國。
後來,趙匡胤真的攻陷了京城,一片混亂,李後主的一黨殘臣,就等着看這個姓張的怎樣實踐諾言。豈料他又不想死了,想出了一個藉口,說:當烈士容易,但如果我先殉國了,李後主然後宣布投降,又有誰給後主寫投降書呢?
保皇黨主席之「嗟榮怨辱」的小器,證邱吉爾胸襟之偉大;董特首之「辭職易,留下來更難」,見南唐李後主亡國之必然。香港畢竟是一個中國城市,魚蝦泛游想龍游大海,做甚麼國際都會,又何其天真乃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