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特區政府為了刺激本港經濟復甦,大搞推動民間經濟活動的項目,結果都是差強人意。繼早前的維港巨星匯風波後,近日政府又再出手為去年十月重開的「上環大笪地」救亡。政府多次的民間經濟活動,最終都要由自己收拾爛攤子,究竟是哪裏出了岔子呢?
就以上環大笪地為例,不少人批評弄到今日的田地,主要是因為當初地政總署以價高者得的原則批出合約予承辦商,沒有考慮承辦商的財力及經驗,在經營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出現爛尾結果,政府惟有收拾承建商留下來的爛攤子。
政府暫定每晚推出免費娛樂節目,希望吸引人流。坦白說,無論政府如何推出救亡措施,結果都是治標不治本,最終仍難免失敗收場。
政府當日推出一連串搞活經濟的民間活動時,是希望盡快搞好經濟及改善失業率高企的問題。正所謂「事無完事」,未必每項政策都能夠做足一百分,但最低限度要認真檢討失敗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個人認為,政府處理這些民間經濟活動時,最大問題是沒有一個全盤計劃。所謂「全盤計劃」,並非單指成本、管理及其他客觀配套,而是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止蝕。
要知道政府大搞民間活動,都是一項投資,若果投資失利,就要止蝕離場。以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亦無可能一而再、再而三揼錢入一些失敗的項目上。當然,當中既然牽涉很多小投資者,政府亦不可能以一刀切的形式止蝕,而是要好好定下一個下台階給參與者退出。現時政府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能夠果斷地叫停所有錯誤政策。長此下去,只會令弱勢政府更加弱勢。
根據上述言論,是否代表我認為大笪地概念是失敗呢?某程度上「是」。大家不妨想想,當年大笪地的出現,並非由外力人為因素所形成,而是按照當時民生風俗、娛樂風尚、民間經營生意模式等因素結合而成的「地區文化」。它的出現,是成於自然,亦代表該年代的市民生活文化,因此不用賣廣告,不用政府補貼,大笪地自然地搞得有聲有色。
但隨着時代的進步,很多風俗文化都已改變,大笪地的沒落,也見證了時代的更替。然而,政府當日重搞大笪地,卻是打着懷舊的旗號。試問即使我們真的有懷舊的心,但又如何驅使我們常常到大笪地呢?
一門生意若是沒有「翻單」,失敗是必然的事。政府似乎還未抓到大笪地精神所在,即使有免費娛樂節目,最終旺場也只曇花一現。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