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2333)招股又重新掀起久違了的認購新股狂潮,銀行和證券行的認購表格被搶去一空,很多久未露面的客戶又出現了。茶餘飯後之餘,市民的話題再不是局限於怨氣沖天的政治問題,也不是指摘公眾人物的操守話題,而是回歸香港人喜歡的課題,即是如何去「搵銀」。
想不到一隻新股上市的威力,對於振奮市民士氣來說,實比那些空喊「明天會更好」的口號強千萬倍,畢竟市民都是務實的,口袋有財,信心自然來,這對為政者的啟示最是明顯不過的。所以財經界和政府當局如能盡力爭取多些公司來港上市,除了對香港士氣有幫助外,同時對整體經濟、政府庫房收益(印花稅)都有莫大效益。也因為香港能吸引那些具有份量的國內企業來港掛牌,便會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
今次長汽公開招股部份,據報章報道,證券界估計凍結市場資金達460億元,相當於超額300倍。以單一新股認購金額來說不是最大的,但不要忘記,緊隨而來還有一隻更大的中國人壽(2628)上市,上市集資額比長汽多5倍,可以想像市場資金被凍結更多,所以投資者會預留資金作第二次攻關。
在過兩關的策略下,形成了長汽沒有創紀錄的認購,但如果把國壽加在一起,凍結資金肯定驚人,這不啻又替本地銀行帶來一筆大生意。
據估計,國壽集資額會高達236億元,這不但是本港最大、也是全球今年最大的上市集資活動,認購資金來自全球各地,但以外國基金為最多。前些時,金管局頻頻入市拋售港元以消除港元上升壓力,原因是大量外幣(以美元為主)來港投資股市(新股和舊股),那些外幣要換成港幣才能入市,所以當天文數字的外幣湧至,自然造成港幣上升壓力。
不要忘記,遲至今年年中,港幣仍然受貶值壓力,那時遠期美電高企,一眾財金官員還要出來替港幣「打氣」,想不到不夠半年,我們卻要為港幣上升壓力煩惱。其中造成這種巨變的主要功臣是人民幣有巨大升值潛力,外國投資者唯一可以有機會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就是買在香港掛牌的中國企業(國企或民企)。在外國投資者眼中,買中國企業股票有兩個宏觀方面的優勢,一是中國經濟的相對高增長率,即是整體盈利應有不錯增長;二是人民幣升值概念。所以買中國企業大有機會兩方面都賺錢,這也解釋了近期中國概念股上市,引起國際投資者追捧的原因。
相對來說,作為世界最大的美國股市,其新股上市表現卻乏善足陳,猶記在2000年代初,新上市的科技股甫掛牌便以倍數上升,那些獲配新股的投資者莫不大賺特賺,但如今竟完全不同。以NASDQ上市新股為例,在個去1個月,大約有40%公司上市後跌破底價,今年內申請上市的公司中,有一半因乏人認購而取消上市。
造成美國IPO市場慘況的主因是近年規管上市條件加嚴,從包銷、宣傳到分配都管制重重,很多機構投資者害怕麻煩,干脆不肯參與,於是投資氣氛搞不起來。美國方面的悶局,相對反映香港的活躍氣氛,這真意想不到。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