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心臟病是港人的第二號殺手,不過,隨着治療方法有突破,心臟病有望被鏟除。香港大學正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在實驗室利用「幹細胞」培植人類心臟細胞,再移植到心臟病人體內,以刺激損壞了的心臟肌肉或血管重生,使心臟回復正常功能。 記者:陳倩雯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驗室已成功創造一項嶄新方法,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基因轉移及其他技術,將胚胎幹細胞轉化及培植為人類心臟細胞,包括心臟肌肉細胞、心臟血管細胞,以及可誘發心臟起搏的細胞。
港大心臟血管研究所最近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驗室合作,將此技術引進本港,並計劃日後用於臨床治療層面。港大心臟血管研究所主任劉柱柏昨表示,將由幹細胞培植而成的人類心臟細胞移植到心臟病人體內,用以更新及修復受傷器官,相信可使退化的心肌及血管重生,甚至使壞死心臟恢復正常功能,「個心壞邊忽,我哋就造邊忽!」
他指出,雖然現時有藥物、「通波仔」(經皮穿刺導管血管手術)及「搭橋」(心臟外科手術)等手術治療心臟病,但用於心血管較差病人身上就未見成效,因此有關技術有望降低心臟病人的死亡率。事實上,港大現正進行「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的臨床研究,在對傳統藥物及手術治療無效的冠心病病人骨髓中抽出幹細胞,再注入其缺血受損的心肌中,以刺激心血管重生。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副教授謝鴻發表示,有關研究的第一階段已完成,九名參與研究的病人中,六成病徵有好轉;現時已有十三名病人進行第二階段研究。
謝鴻發指出,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的好處是幹細胞不會受到排斥,但人體骨髓幹細胞的數量未必足夠,加上大部份骨髓幹細胞只會轉化為心血管,因此難以用來治療患心肌退化病人。不過,謝鴻發認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驗室的新技術可以解決有關問題;而港大目前亦正進行動物測試,將催化劑加入幹細胞中,使其轉化成為心肌細胞。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李登偉博士表示,研究員正研究改變幹細胞基因,使其被移植到人體後亦不會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