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費調整不能赤字掛帥

經費調整不能赤字掛帥

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總幹事 陳錦雲

財政赤字之下政府削減大學撥款,似乎顯得很合理,「共度時艱」的號召起碼在表面上無法抗拒,但財赤並不應該是削減教育經費的唯一考慮,本會認為撥款調整更應該從教育事業本身的價值和觀點出發。
目前本港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適齡青年只有約35%,這個數字不但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根據教統局的一份報告顯示,1999年香港勞動人口中有36%的教育程度為中三或以下,有學士學位以上教育程度的只有13.5%,這兩個數字到2005年的估計數字是32%及15.5%。
全社會教育程度的相對落後已經對經濟轉型構成不利影響,並且對香港邁向知識型社會、提高全民素質都是不利的。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最近政府有關削資的理據鮮有涉及教育的社會功能。大學教育不但肩負知識的傳授,更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育絕對不是行政或財政問題,而必須從長遠的教育的宏觀視野來看待。

必須監督財政運用
政府提出要把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提高至60%,較早前亦提出大學三改四,需要額外資源,現在卻大削高等教育的經費,令人困惑。這顯示政府當局的政策混亂及對高等教育理念上的短視。社會各界協力克服財赤理所當然,但政府當局必須履行以下兩點才能服眾:
第一,政府必須嚴格控制部門浪費。香港經過回歸前的揮霍,各部門及受資助機構都慣了「使大錢」,公務員薪高糧準,肥膏處處,政府部門應以身作則削減開支。
第二,政府必須嚴格監督受資助院校的財政運用,資源浪費同樣存在於受資助的大中小學。例如有些大學每年暑假都在裝修,連圖書館亦要鋪上名貴雲石,讓人質疑院校似乎有用不完的資源,或如今年用不完,明年獲得的撥款將可能減少,故要拚命用掉,而裝修是最好的方法。政府作為資助方,不能只負責撥款,而應該加以監督,使公帑用得其所。
筆者建議各院校委任學生代表進入各院系財政運用的相關委員會,加強學生對院校財政運用的監督,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