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賣唱片的,把莫扎特的音樂輯錄了,包裝得很「學術」,包裝成可以用來培育嬰兒「智能發展」,增添音樂細胞的「教具」,最要命,也最讓三姑六婆信服的,是添了一個很「學術」的「學術名詞」:「莫扎特效應」。
讓小朋友聽聽好音樂,對他們的品味和審美能力,當然有幫助;然而,聽莫扎特有「效應」,聽貝多芬,聽柴可夫斯基,會不會也有「貝多芬效應」和「柴可夫效應」?如果大家都有「效應」,為甚麼一定要「莫扎特效應」?「莫扎特效應」暢銷,下一回,會不會推出「鄧麗君效應」?
嬰兒有音樂細胞,沒有喜劇細胞,到底有點欠憾,建議在嬰兒床前不斷播周星馳或者占基利,讓他們也擁有「周星馳效應」和「占基利效應」。文學,對人好重要,宜從嬰兒時期開始,不妨把《紅樓夢》的內容印在枕褥和被子上,小朋友滿眼好文字,不知不覺,就承受了終生受用的「曹雪芹效應」。光是文學、戲劇和音樂有「效應」,也不夠全面;為了培養嬰兒的體育細胞,最好請一頭黑猩猩在樹林翻騰跳躍,拍成短片供嬰兒觀賞,嫌煩,可以找我們的「國際巨星」暫代,既然望子成龍,就美其名為「成龍效應」。
嬰兒會跳會彈會唱會作文章,還不夠,到底缺了一點愛心;為了鼓勵他們愛護小動物,不如再「學術」一點,讓我的私心也再泛濫一點,建議為人父母的,把大白燦的照片放大了,擱在嬰兒床頭,天天看着,說不定,就產生愛貓如己的「大聾貓效應」。
大白燦一旦變得「學術」,成為「效應」,我不斷強調這種「效應」,推銷這種「效應」,讓三姑六婆相信世上真有這樣的「效應」,我就可以發財;最終,達致唯一的「效應」,那就是:「靠效應發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