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溫家寶將於明天開始訪問美國。對北京的新領導人來說,這次訪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標誌着胡錦濤和溫家寶是否有能力進一步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的中美關係。
雖然胡溫體制建立以來的八個月中,中美首腦已經會晤了一次。但那次會晤,即布殊總統和胡錦濤在法國的峯會,並不是一次實質性很高的雙邊會談。當時中美之間的關係相對穩定,沒有任何危機需要處理。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這次溫家寶的訪美,正是兩國關係處於日趨緊張之際。從貿易摩擦到台灣問題,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都有重大分歧。再加上美國明年總統大選和中國內部本身的權力轉交的不確定因素,中美領導人要化解雙邊關係中的矛盾恐怕不是很容易。
毫無疑問,貿易摩擦和台灣問題將是溫家寶和布殊會談的最主要議題。北韓的核危機也許會被觸及,但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共識大於分歧,因此不會費很多時間討論。這樣,溫家寶訪美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他是否能和布殊就貿易及台灣問題達成某種共識或默契,從而避免兩國關係惡化。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最主要是由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勢力引起的。一般來說,當美國經濟景氣,失業率相對低時,代表保護主義的勢力(工會、紡織業、中小企業和鋼鐵業)沒有政治優勢。但如果經濟衰退,失業率較高,這些勢力就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中國已取代日本,成了美國的最大貿易赤字來源國(估計今年美國和中國的貿易赤字將超過一千二百億美元),中國就自然成了美國保護勢力的頭號攻擊目標。
雖然布殊本人和其代表的共和黨都力主自由貿易,但是他們不得不在政治現實面前低頭。自布殊就任以來,美國失去了二百五十萬個製造業的就業機會,而且這些就業機會都集中在決定明年總統大選勝負的中西部工業州中。如果布殊不採取任何措施,他肯定會失去許多選票,甚至連任失敗。
所以,在過去幾個月中,布殊採納了他的政治謀士們的建議,開始向中國施加壓力,試圖對選民有一個交代。布殊第一個措施是要求人民幣升值,從而提高美國產品的競爭力。但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決心堅定,毫不讓步。因此布殊不得不動用所謂的「貿易安全保護」和「反傾銷」條款來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不久以前,美國政府接連宣布將限額進口中國的部份紡織品和對中國製造的彩電徵收「反傾銷稅」。
對中國政府來說,這兩項貿易保護的措施直接涉及到的貿易額僅十億美元左右,為中國向美出口的百分之一。如果布殊政府不再升級,中國不必過份擔心。但是,北京最害怕的是這兩項措施僅是中美貿易戰的前兆。美國有許多利益集團將利用布殊的政治劣勢,從而乘機迫使白宮對華採取更多的貿易限制政策。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國的損失將很大。
因此,溫家寶華盛頓行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試圖得到布殊在貿易問題上的承諾。當然,溫會向布殊作一些讓步,主要是擴大從美國的進口。但是,中國最希望聽到的是布殊有關維護中美貿易關係的定心丸。布殊是否會作出這樣的承諾,很難預測。由於明年總統大選將是一場惡戰,他很可能希望多留幾張牌,其中包括「貿易牌」。因此布殊也許會當着溫的面重申自由貿易,但不會提供十分具體的保證。
和貿易問題相比,台灣問題的難度更大。由於台灣大選,民進黨在任總統陳水扁鋌而走險,利用「公投制憲」和「防禦性公投」試圖引起兩岸危機,從中漁利。中國大陸政府早已看穿陳水扁的伎倆,因此把做美國的工作放在首位,和利用華盛頓來遏制台北。在溫家寶和《華盛頓郵報》主編的談話中,溫首次明確要求美國反對「公投制憲」。
現在看來,陳水扁搞「防禦性公投」的可能性更大一點,這一舉動對大陸有很大的刺激。因此,溫在和布殊的會談中,台灣形勢的發展肯定是一個重要話題。溫將要求美國更積極和明確地阻止「台獨」勢力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布殊在這一問題上能做的事情並不是很多。首先,溫家寶如何轉達北京的焦慮和要求是第一變數。如果溫只是老調重彈,要求布殊履行「一個中國」的承諾,他很可能聽到的亦是美國的官方老調。但是如果溫用直率但又毫無威脅的語言清楚地向布殊直接表明台灣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和潛在危險,他可能引起布殊本人對這問題的重視,從而得到美方關於願意和中國合作的承諾。
其次,由於共和黨內親台勢力強大,布殊不可能使用北京滿意的語言公開批評台灣當局的行為,(即使美國認識到這些行為的挑釁性和危險性)。華盛頓最多會通過私下渠道告誡陳水扁。如果布殊能給溫家寶這樣的暗示,北京應該感到放心。這樣看來,由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原因,布殊在貿易和台灣問題不可能讓溫家寶十分滿意。但因為中美在這兩大問題上必須合作,否則兩敗俱傷,所以布殊還是會有所表示,不會讓來自北京的貴賓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