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配合廸士尼樂園的發展,港府正在大嶼山竹篙灣一帶進行美化工程,但用以鋪設人工湖的石塊,竟然是由東涌河「偷運」得來。環保團體綠色力量指摘當局縱容不法分子非法開採東涌河,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十四種稀有河魚,面臨絕迹命運。 記者:林社炳
政府採用懷疑「賊贓」石材醜聞昨日曝光後,負責竹篙灣發展工程的土木工程署副署長(專責事務)葉世初解釋,該署承建商今年九月經判頭接洽,在東涌侯王宮找到適合用作鋪設人工湖的石材。首批四百噸樣本,十月底起運抵竹篙灣地盤。
他說,其間該署查證供應商出示的東涌鄉事委員會批文,並派員到東涌河實地視察,經地政總署查證,證實石材是經非法開採得來,上月十四日起隨即將石材退還供應商。目前仍有約一百噸石材放置在政府地盤,有待退還。
葉世初強調,東涌河遭挖掘在先、竹篙灣人工湖興建在後,環保團體不應將興建主題公園與非法採石事件扯上關係。他不認為該署未查證石材來源便採用是有疏忽。
地政總署發言人說,今年十月初接獲漁農自然護理署通知,派員視察東涌河,當場發現有人非法挖掘屬於官地的東涌河,已向有關人士發出警告信。東涌鄉事委員會主席羅錦輝承認,有黃姓村民指東涌河氾濫,自願整治河道。但他否認曾發過挖河批文。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和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昨帶記者往視察東涌河現況,被「偷走」大批石頭後,原來達十五公尺闊的河床只剩下約五公尺,河水污濁不堪,四周寸草不生。沿下游走,距離石門甲約一百公尺,有大堆石頭被放在河邊,侯王宮路旁亦堆放數以噸計有待搬走的大石頭。
港大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研究員陳輩樂說,東涌河中下游棲息的魚類多達十四個品種,包括弓背青魚將及北江光唇魚,是繼大埔林村河及深港邊境的河流外,最多不同品種魚類出沒的河道。但若有人非法開採河床石材,挖掘時產生的淤泥會損害魚類呼吸系統,並破壞魚類生態。
根據土地雜項條例,未經批准不得在官地範圍內進行或維持任何挖掘工作,違者最高可處罰款五千元及監禁六個月。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說,東涌河床的石材屬火山岩組,有逾一億四千七百萬年歷史,可貴處是經自然水解沖刷,較開採自石礦場的石材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