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收到讀者的電郵,他的問題頗有趣,他問:「近日國企股飆升,是否大戶趁國企指數期貨推出前,推高國企股所致?在國企指數期貨推出後,大戶又會否在高位拋售?」筆者覺得近期國企股飆升,若說純因國指期貨推出而炒高國企股,好像誇大了國指期貨的影響力。記得當年紅籌指數期貨推出時,一些朋友亦曾有類似的猜測,但結果紅籌期貨逐漸乏人問津,最後更無聲無色地消失。故此,若說因為國指期貨推出而炒高國企股,便有點誇大,反而說是為稍後國企股批股所作的部署,這個機會較高。
至於國指期貨推出後,大戶會否趁高位拋售?筆者推測此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在國指期貨推出後,部份機構投資者可能轉而持有國指期貨,不用直接投資國企股。由於中石油(857)、中石化(386)及中電信(728)等股份,佔國指的比重極高,若部份機構投資者轉而持有國指期貨,則他們持有這3大國企股的比例,便有可能過高,不排除屆時會「略為」減持此3股。
本欄於11月17日談到「散戶未大舉入市升浪可持續」,文中指出,美國投資者持有高達3.9萬億美元(3.9TrillionUSdollar)現金,更想不到的是,連蓋茨及畢菲特等美國富豪,也寧願賺少點,把龐大資金投閒置散。正如蓋茨的微軟持有約490億美元現金,畢菲特的投資旗艦BerkshireHathaway亦持有高達280多億美元現金。由於美國投資者仍持有大量現金尚未入市,故當時筆者認為股市的升浪仍未到尾聲。
日前翻查資料顯示,畢菲特在最近一次給股東的信(AnnualLettertoShareholders)中,亦曾解釋他的旗艦持有大量現金的原因:「…Weloveowningcommonstocks-iftheycanbepurchasedatattractiveprices.Inmy61yearsofinvesting,50orsoyearshaveofferedthatkindofopportunity.…Unless,however,weseeaveryhighprobabilityofatleast10%pre-taxreturns…wewillsitonthesidelines.Withshort-termmoneyreturninglessthan1%after-tax,sittingitoutisnofun.Butoccasionallysuccessfulinvestingrequiresinactivity…」,此文的大意是,畢菲特指出他近年不能從股市中找到股價吸引的股份,故他寧願持有現金。在其解釋中,筆者最感興趣反而是畢菲特指出在其61年的投資生涯中,大約有50多年是可大量持有股份,但亦有些時候投資者是需要持有現金觀望,故畢菲特以其61年的投資經驗來強調,讓現金賺取少於1%的回報並不好受,但成功的投資有些時侯是需要靜觀其變,等待時機(…Butoccasionallysuccessfulinvestingrequiresinactivity.)。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