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證券化存外匯風險

國際視野:證券化存外匯風險

由世界黃金協會(WorldGoldCouncil)以信託實金作為支持,從而將黃金買賣證券化的所謂「黃金託管證券」(Gold-backedSecurities,簡稱GBS)前日正式在倫敦證交所(LSE)掛牌買賣。這種交易工具及方式基本上與3月份在澳洲上市的黃金有限公司(GoldBullionLimited)模式一樣,這家以墨爾本為基地的黃金公司自從上市至今,共沽出(以證券形式)8噸黃金,總值約1億美元。
黃金買賣證券化無疑可為散戶「金甲蟲」提供較容易及方便買賣的渠道,在交易費用方面亦比買賣實金便宜得多。過往買賣黃金包括運輸、保險、倉租在內等費用約為成本的7%,現在透過證券化可減低至0.5%,況且在交易所買賣每手拆細至僅為1盎斯,與買賣以100盎斯為單位的goldbar比較實際和方便,還有是如果有(英國)小投資者欲買賣金礦股,必須通過經紀往加拿大、澳洲、南非或美國問價,因為這些金礦股多在上述地區交易所上市,縱使買賣黃金和金礦股不能相提並論,筆者是以買賣證券作為比較而已。

黃金回報實際不大
倫敦證交所選擇讓GBS上市之日,剛好是金價創下自1996年3月以來高位的405.5美元1盎斯之時,是畀面抑或巧合?黃金沉寂了二十載,近兩年徐徐攀升,若以250美元計,至今升約60%,表面看來確是有不俗回報的投資。但如果減去倉租、利息、滙率變動的成本,儘管前兩項乃微不足道(約5%),可是因美元持續走弱(兌歐洲和商品貨幣貶值20%至40%不等),那麼持有黃金兩年多所賺回來的60%若以美元購買力計,每年回報少於10%至15%,是否值得大吹大擂?故此筆者奉勸買賣黃金證券者,同時亦應注意外滙風險管理!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