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超理想的製造業數據便足以令金融市場翻起波濤。前日歐洲市早段,美元兌各主要貨幣正朝歷史或多年低位邁進,兌歐元低見1.2045,兌英鎊滑落至1.7275水平,兌澳紐元也重寫6年來紀錄,滙商及投資者好像視美元如敝屣,棄不足惜。可是當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11月製造業指數由10月的57急速擴張至62.8時,美滙急劇反彈,奇怪的是大部份人預期數字會好,為何還要探火取栗──沽美元?
經濟數據遠勝預期,當然促使正走俏的股市如火上加油般更上一層樓,美股3大指數前日升1.2%至1.6%不等,歐洲各主要股市則升1.5%至2.0%之間,年近歲晚,欲罷不能,皆因估計還有利好數據在後頭,何妨炒多一轉?
至於債市一樣被消息舞至有如坐過山車般,美國兩年期聯邦債券孳息由2.05厘一度急升至2.123厘,稍後回落至2.08厘收市;10年期孳息則由低位的4.3厘飆上4.429厘,收4.38厘,熟悉債市之士當知來回數之巨,若非專業人士,等閒人實不宜沾手。
事實上連一貫疲弱的製造業也難得有如此出色表現,不無令投資者憧憬美國經濟將有另一番新景象,本周稍後公布的服務業指數和非農業職位如能超出市場預測,則不難令人聯想到本月9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今年最後一次議息之會後聲明,會否將維持低息「多一段時間」這括住部份刪去,即意味明年加息周期有可能被推前,那麼利率在預期上升的情況下,債券又豈有不下跌之理?問題是過去貨幣供應大幅增加,導致資金氾濫,加上通脹依然溫和,聯邦基金利率又是否會重演1993至1994年之歷史上升2厘,值得商榷。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