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腹瀉)可以由多種不同的病原體引起,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和過濾性病毒(如諾沃克類病毒及旋轉病毒)。其他病原體包括引致霍亂、痢疾及O157:H7型大腸桿菌感染的細菌。急性腹瀉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身上,其中尤以兒童最容易受到影響。
急性腹瀉病人的病徵會有頻密的稀爛或水狀大便,更會出現嘔吐及發熱。病情通常溫和,一般會自然痊愈,但部份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脫水及休克的情況。
至於傳播途徑,急性腹瀉通常是透過受病菌或病毒污染的手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品傳染,間中亦可經空氣中的飛沫傳播。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一般潛伏期為數小時至五天不等,病毒引起的則約為一至兩天。
治理方法方面,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有助急性腹瀉病人康復。腹瀉情況嚴重的病人應向家庭醫生就診,不應自行購買藥物服用。
1)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經常洗手,尤其在進食前、準備食物前及如廁後。
2)保持良好的食物衞生,避免進食生的食物,尤其是長者、兒童及孕婦等高危人士。
3)在外出旅遊時,也應注意以上的衞生守則。
資料來源: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
原文可於下列網頁瀏覽: